这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方绿色荡漾的沃土;
这是一方生机勃发的热土----
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温水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璀璨迷人,其影响之深,纵贯数千年,波及之广,远播华夏大地……
这,就是古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的重镇——泾川县。
泾川地处甘肃东部,与陕西长武相接。西去省会兰州公里,东到古都公里,北往塞上银川公里,国道、银武高速、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位于西、兰、银*金交汇点上。
泾川作为华夏西部一块*金宝地,这里物华天宝,风光秀丽。踏足泾川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令人如痴如醉。若置身蓝天白云之下,翠绿俊秀的山川与奔腾的河流和荡漾的湖泊相映成辉,美不胜收,其情其景让人感觉“来到泾川,仿佛步入世外桃源”。
王母宫·大云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集*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泾川县城,作为这块宝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泾河南岸,泾河汭水环绕,南北青山雄峙,其依山傍水的优越位置、博大精深的西王母文化,神秘悠久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打造了山、水、城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西王母文化
日落王母接瑞气,春雨南山兆吉祥。
泾川,因有西王母而驰名海内外,因西王母之灵气而得福。那么,西王母到底是何许人也?
这位就是降生于泾川大地上最古老的人文始祖西王母。《山海经》记述她“蓬发戴胜,虎齿豹尾”,是人类在早期艰难的生存中,把人与自然抗衡的愿望对外寓意化的展现。虽说雕塑面部狰狞,但她的灵*却以“善良”、“智慧”、“长生”为华夏文明播下了种子。也正是西王母这种心灵上的美丽,使这兽面善心的华夏始祖在历史的演绎中成了神的化身,其形象也由狰狞变得美丽、变得尊贵,民间尊称为“王母娘娘”,被奉为“女仙之首,万神之尊”。
关于西王母的故事有传说也有纪实。据传,西汉元封年间,王母降临人间,赐给汉武帝七颗蟠桃祝其长命,并把天宫仙乐搬到人间为百姓祈福,祈社稷安康。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为了感恩西王母,公元前年前后曾六次乘驾西巡泾川,下诏在西行要道上犹如“金字塔”的泾川回山上修建了金碧辉煌的王母宫,与天界玉皇大帝的东王宫相面而对,演绎天分两半、阴阳化一、佑民生息、化育万物的道教天理。
当然,神仙的真谛绝非人间欲望的延伸。无论在君临天下的王者面前,还是在日出日落的贫民眼里,象征长生、高贵、美丽、和平、守信、爱憎分明的西王母形象,都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在千百年的蹉跎岁月中,尽管王母宫屡建屡毁,但其信众却延及华夏内外,形成诸如三月二十的西王母庙会落成祭奠活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登高活动;七月十八的王母诞辰纪念等隆重而盛大的民俗活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建设的发展,与王母宫隔河相望的西王母主题公园及水景观演等现代化景观也悄然建成。作为华夏子民心中的圣母,西王母及其文化在新的时代已融入了新的内涵,进入人们的视野。
佛教文化
泾川,作为古都长安西出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演绎着佛教文化的千年兴衰。
东西走向的泾河川道是古代丝绸贸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也是佛教和佛教徒东行进入古都长安前修行深化之地,这就使得泾川成为佛教传入的中国最早地区之一。在历史上先后有十二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大兴泾州佛事。
沿泾河南北两岸存留大小多个石窟、石龛,且呈现出连绵相接的长廊之势,形成依河而居的百里石窟长廊。
在这一造型巨大而风格鲜明的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开凿于太和年间的西王母宫石窟和北魏永平3年开凿的南石窟寺。
位于王母宫山脚下的王母宫石窟,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内存有大小佛像多尊,窟内为方形中心塔柱,呈“回”字形,四面和窟内三壁分三层,雕有大小造像一千余尊,造像慈容善面,内涵丰富。窟表建筑木质为四层凌云飞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蔚为壮观。
而著名的南石窟寺,则位于泾川县城以东约8公里的泾河北岸的石崖上,与庆阳的北石窟称为“姊妹窟”,号称“陇上双明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北魏永平3年,为泾刺奚康生建造,现存五个方形窟,为东大窟和西小窟,基本保存完好,东大窟内东、北、西三面石壁、佛龛上雕有通高七米的上古七佛造像,每尊佛像两侧均有2米高的弥勒菩萨,七佛造像神态相似,面部丰满,表情慈祥和善,在伟仪中略露笑容,给人以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又和蔼可亲的感觉,一窟雕七像这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十分罕见。
泾河北岸的古泾州城遗址,现在的泾川县城北新区,泾川大云寺景区与天下王母第一宫遥遥相望,临泾河依虎山。从7年5月24日开始,泾川县在北周宝宁寺、隋代大兴国寺、唐代大云寺、宋代龙兴寺的原址之上修建的一处规模宏大、独树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泾川,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年、年、年,半个世纪相继3次出土佛舍利,实为罕见,闻名世界,轰动学术界。
从年到年的49年时间里,泾川大云寺遗址就曾三次出土佛教圣物——佛舍利,因出土次数多、数量大、规格高,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中心”,与敦煌佛教文化遥相辉映,构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格局。
早在公元年,随文帝给全国30个州分发佛祖舍利并诏令各州建塔供养。隋文帝这次给泾州大兴国寺分舍利14粒。公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赦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处,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上改建,发现隋代大兴国寺供养的佛舍利、舍利瓶、石函,遂置金棺、银椁、琉璃瓶和石函五重套函供养佛舍利。
明洪武三年的一场水患使久负盛名的泾州城全城覆没,泾州大云寺被夷为平地、毁于一旦,难寻其踪。
年10月,在唐朝兴建的大云寺地宫,14粒佛祖舍利和珍藏舍利的金棺银椁、鎏金铜匣、琉璃瓶、石函,被当地农民在平田整地时意外的发现。
这一稀世珍宝重现人间,成为当时轰动佛教界、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是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泾川大云寺遗址出土的佛舍利和金银棺椁等文物是世界佛教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佛舍利由印度安放在塔上部改为安放在中国式地宫,开创了佛舍利葬制中国化的先河,在佛教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年12月,建造泾河大桥取土时,在北周宝宁寺遗址出土了比丘慧明敬造的舍利塔基一套,包括石函、铜椁、铜棺、舍利瓶、舍利等重要文物。石函铭文纪年为北周天和二年(公元年),比大云寺塔基早年,比隋文帝分舍利早34年,现保存于平凉市博物馆。
年12月31日,群众在大云寺遗址抢修道路时,意外发现佛教造像窖藏,出土精美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珍贵文物多件。最大的佛像为真金贴面头像,高1.65米,最小的头像直径不足5厘米。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5件,二级50件,三级余件。涵盖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时间跨度长达多年,造像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造型精美,生动传神,既有强烈的时代共性,又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年1月9日,在此又发现了一座地宫,地宫内出土一具陶棺和一块铭文砖,铭文有“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的记载,并讲述了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年)5月12日,龙兴寺僧人智明、云江经过24年辛苦奔波,在全国各地收集而得并埋葬佛舍利的全过程。陶棺内有6个舍利瓶,4层佛骨,其中散落在外的千余颗佛舍利,大小如米粒,颗颗晶莹剔透,还有23颗七彩石,与砖刻铭文上的记载相一致。
公元年农历五月12日距公元年农历五月12日真乃天作巧合,恰为整整一千年。千年佛舍利、千年文物,千年后惊现于世。更巧的是年龙年和年小龙年同出佛舍利。真乃:两个龙年出舍利不期而遇,一千岁序显佛光巧合天缘。
这批珍贵文物“千年一现”震惊国内外,也再次印证了泾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之后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同样也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东进西渐的桥头堡。
大云寺景区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已相继建成了舍利塔、钟鼓楼、东西碑亭、大雄宝殿、藏经楼、卧佛殿、天王殿、佛教艺术主展馆及接待、管理、服务三个中心,配套实施了影壁、景区围墙等基础工程,成为迄今甘肃最大的仿唐建筑群。
站在气势恢宏的塔下,让人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仿佛又回到了盛唐时期的泾州大云寺。遥望,佛舍利塔威仪森严、高耸入云,蔚为壮观。沿塔梯上塔,泾水波光,阡陌城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进入舍利塔下地宫,仿佛进入了金碧辉煌的佛宫。地宫内金身佛像千姿百态,或微露笑容,或怒目直视,或似悲似喜,或蕴容大度,或庄重威严……
威仪森林的地宫内,供奉着铜匣、金棺、银椁及琉璃瓶盛装的佛祖舍利。人们怀着的敬仰的心情,观瞻这一稀世罕见的瑰宝,让人感到佛的神圣,佛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云寺自古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名刹古寺,随着景区建设的日臻完善,泾川大云寺景区将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与陕西法门寺遥相呼应,成为我国西部两颗璀璨的佛教明珠,必将重现千年“中华佛都”的熠熠光辉。
民俗文化
特殊的地域,丰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这里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始于北宋开宝元年(年)的西王母庙会,距今已举行届,多年流传下来的西王母祭祀仪式、王母蟠桃会、采圣水仪式等成为泾川独特民俗文化的象征,“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泾川完颜民俗文化村是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后裔聚居区,村内有金代最后一位皇帝完颜承麟之墓、金兀术之子汭王完颜亨之墓及完颜氏供奉的汉族女神皇甫圣母庙,完颜祠堂供奉着金代10位皇帝及历代辅国重臣的遗像,展示了金代建筑风格、女真民族特色和皇家文化内涵。
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泾川人”头盖骨化石,专家初步断定其是3万-5万年前一个20岁左右的人类头骨化石,在人类进化系统上属晚期智人,该化石被命名为“泾川人”,是人类已经进化成现代人的证据。
年前,平凉泾河岸边流传过的民间传说,被陇西作家李朝威用生花妙笔加工,最终演绎为一段旖旎的人神之恋。《柳毅传》民间称为《柳毅传书》,最早见于《太平广记》。4年7月17日,《柳毅传书》邮票首发式在泾川县举行。这次首发式确认泾川是《柳毅传书》的原地之一。
夸父逐日、魏征梦斩泾河龙等动人传说千古流传,给泾川这块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几道迷人的色彩。
富有特色民间小吃品样繁多,色香味美,特色各异的农人家常饭更让人谗涎欲滴、回味无穷。泾川罐罐蒸馍、火烧子、擀面皮、羊肉泡、手工面、手工挂面、八大碗以及红牛肉等特色美食更是独具风味。
古朴纯正的民间剪纸、刺绣、石刻、皮影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地域特色显明。从不同侧面诠释着泾川人文历史厚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生态文化
泾川不仅人文历史丰厚,其自然风光更是处处迷人。在泾川,若能登高远眺,覆盖山川的植被犹如一张硕大的绿叶铺展于陇东高原;天然形成的土笋、沟壑和小溪,以及人行踏出的羊肠小道,就像绿叶的叶脉,把泾川的青山绿水勾勒的如诗如画。蓝天白云下,绿林如海,碧波荡漾。
在通往北部塬区的要道旁,总面积56.3平方公里的国家水利风景区田家沟,就是泾川流域生态治理和生态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的一个生动缩影。登上田家沟的“揽霞亭”,迎着徐徐凉风观望日出日落,您一定会有“朝观红日腾祥云,幕望晚霞听松风”的美妙之感,眼前美景也将一览无余。
拦蓄大坝形成的人工湖是镶嵌在高原沟壑间的一颗碧绿的翡翠。作为生态景区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游人络绎不绝。湖边山影倒挂,湖面碧波荡漾,游船穿梭,宛如一幅秀丽的江南山水画。
仰望这似箭林立,壁挺万仞的*土景观,让我们惊奇地看到了大自然的*斧神工,聆听到了泾川古老先民悲壮神奇的传说,这些形态各异的“土笋”、“土壁”虽然不能永恒于天地之间。然而,它的挺拔和坚强在昭示着人类要与自然和谐,与灾害抗争的生存规律。
始建于70年代初的官山林场,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造林绿化,成为泾川生态林业建设的一张名片。如今建成了观赏植物园、林木引育园、生态建设展馆等多处生态旅游景点,让人们在天然氧吧享受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泾川造林绿化的艰苦历程,也向人们展示了泾川生态林业建设的辉煌业绩。
瑶草化作芳草绿,蟠桃让与百果红。泾川曾经是西王母长生不老仙果的产地;如今,作为全国林业建设百佳县、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35万泾川人民挥汗播绿,点染山川,让象征着吉祥、长寿、甜美的蟠桃、苹果、柿子等果品挂满泾河两岸,南北二塬,让甜美的果品走出泾川,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