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长征时红军欲渡乌江受阻,19岁战士献出妙
TUhjnbcbe - 2023/8/11 21:21:00

长征万里路漫漫,多少英雄洒热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民族危机空前。

中国共产*号召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但国民*却坚持不抵抗*策,并于年对中国工农红*发起第五次围剿,企图将共产主义彻底消灭。

年10月,红*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失利,陷入被动局面。为摆脱国民**,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就此拉开序幕。

人民*队跋山涉水,浴血奋战;千百豪杰壮士,冲锋陷阵,英勇牺牲。

而战斗的胜利,不仅要靠强大的凝聚力,更需智取。

图源网络

年12月31日,为瓦解贵州白*,中央红*连夜向黔北地区挺进。

在漆黑路上长征的红*,对这片光明充满期待。这种心情,没有经过漫长夜路的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

今天要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

且看红*如何巧渡乌江,一举夺下遵义城。

图源网络

战力悬殊,条件不利

年11月,中央红*在长征途中行至广西湘江地区。经过五天五夜的殊死战斗,红*取得了胜利,突破了国民*的第四道封锁线。这就是著名的湘江战役。

枪林弹雨,腥风血雨,湘江战役打得是既艰难又惨烈。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损失惨痛。

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召开,北上或是西进,长征的路线尤为重要。

博古、李德等人提议,向湘西以北进*,同红二、红六*团会合。而毛主席认为,考虑到目前的情况,万不可执意进*湘西,前往贵州才是唯一的出路。

图源网络

这一意见得到了*内的广泛支持,中央随即决定,瓦解在黔国民**势力,后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乌江,作为贵州第一大河,同样也是长江一大支流,是打这场仗的关键。乌江水流湍急,江面广阔,两岸是悬崖峭壁,地势险峻,自古以“天险”著称,当地还流传着“走遍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说法。

新年伊始,寒冬凌冽,漫天飞雪。飞渡乌江对于红*战士来说,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他们面对的不只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更要面临着敌*的围堵。

在他们前面,有黔**阀侯之担指挥,严防死守乌江战线;在他们身后,有国民*的近十万步步紧逼,而红*此时只有三万余人,寡不敌众,处于劣势。

图源网络

年1月1日,中央在乌江南岸召开猴场会议,进一步明确强渡乌江的作战计划。毛主席坚持,无论如何也要迎难而上渡乌江,心里却也忧虑万分。战争的胜利势在必得,但这么多条战士的生命,无论如何也不忍心让人民*队冒这个险。

乌江之战,不可贸然送人头。红*各部队对本次行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部署,打仗靠的不仅仅只是勇气,更要靠智慧。

能否渡过乌江,关系红*存亡。

敌*警惕,潜渡未果

对于这次行动,敌*早已有所预料。黔**阀侯之担下令,将沿江公里内的所有船只全部烧毁,以阻止红*乘船渡江。他们断定,共产*疲惫不已,加上战力悬殊,必不可能成功渡过乌江。

图源网络

年1月2日,红一*团第2师师长陈光和,4团团长耿飚,同*委杨长武经过充分商讨,决定先派遣8位水性极佳的战士潜渡乌江,1营3连连长毛振华担任队长。

当天,江面大雾四起,8位战士利用天气作掩护,向对岸进发。然而,国民**队枭视狼顾,未等红*战士到达对岸,就已发现了他们,并发起猛烈进攻。

无奈之下,红*战士只好折返,其中几名没能躲开敌*的炮火,随即被汹涌的江水卷走,英勇牺牲。

而后,2师又派出18名战士,仍由毛振华带队,再次尝试潜渡。由于前一次的教训,他们认为在白天易暴露踪迹,不利于行动,于是他们选择在夜晚,摸黑乘着竹筏朝对岸驶去,约定若行动成功,则以亮灯为信号。

图源网络

在乌江一侧的耿飚和杨成武等人迟迟未等到信号,感觉事情不妙。

“不会出什么事儿了吧?”

最终,只有几名红*战士乘着竹筏安全返回。团长只好悲观猜想,可能是此行太过凶险,队长毛振华不幸被江水冲散了。而现在伸手不见五指,也无法寻找他们的下落。

连续两次潜渡失败,频频失利。此时,红*部队一片沉重。

究竟如何打破僵局,找到新的突破口?

图源网络

灵机一动,就地取材

第二天,后方追击的10万国民**距离红*大部队仅有公里左右,预计只需要一天时间就能追上。留给红*渡过乌江的时间所剩无几,形势十分严峻。

*委命令,红4团必须在1月3日之前完成突破乌江的行动任务。在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副参谋长张云逸的带领下,*委纵队工兵连和炮兵连赶到,与红4团汇合。

几位指挥官随即展开了紧急讨论,决定由4连和炮兵连联合组织进攻,工兵连在乌江上进行造桥任务。

但桥也不是说造就能造的。江势如此湍急,桥该怎样建?这么短的时间内,去哪找材料?

图源网络

敌*已事先烧毁了周围的房屋,为的就是不让红*找到合适的材料造船架桥。

这可难坏了工兵连的战士,连经验丰富的连长王耀南也一时没了招。

这时,一名从小在江边长大的小战士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乌江所处地区气候湿润,竹林茂密。竹子因其中空结构、承重性和耐水性强,历来被用来制作竹筏。这样看来,竹子不失为一种桥梁建材的绝佳选择,加上此地竹木资源丰富,不用担心材料不够。

这名小战士名叫石长阶,当时只有19岁。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连长,连长激动不已,拍案叫绝。

图源网络

“好!就这么办!”

想不到这么一名普通又年轻的战士,通过自己的智慧将当下最棘手的问题给解决了。

于是,工兵连开始紧锣密鼓砍伐竹材。当地人民见此状况,也纷纷前来帮忙。*队与民众一同使力,事半功倍,体现出了当地人的热情,更体现出广大人民对红*与共产*的支持和拥戴。

他们用竹子做成篾绳与对岸相连,并在中间搭上竹筏。这座桥看似简陋,实则牢固耐用,并且方便维修。毛主席评价说:“这座桥还蛮稳当,走在上面如履平川。”并称,天下没有我们渡不过的河。

这样一来,一座“水上竹桥”就这么诞生了。

图源网络

紧密配合,突破重围

“竹桥”造好后,红*立即展开再一次的强渡行动。经历了前两次的失败,这次行动只会更加艰难。

敌人火力全开,连连将炮火对准桥面,许多战士不幸负伤。

竹筏被击沉,战士被打伤,但红*的意志力和凝聚力并不会被击溃。他们迎着炮火前进,只要还能动,只要还有桥,就会咬着牙奋战到最后一刻。

在一旁配合的红*炮兵连不甘示弱,对着敌*阵地猛烈开炮。敌方受到猛烈重创,战士们顺势乘胜追击。一边有战士继续向前奋力滑行,一边有工兵继续建造、加固桥面。

图源网络

此时,一支几人小队突然在对岸岩石上向敌*发起猛攻。一看,竟然是前一晚没有返回的毛振华等人。

原来,他们的手电筒被江水冲走,无法给予部队信号,于是便一直埋伏在此,等大部队再次发起进攻,为的就是能够伺机而动,杀敌*个措手不及。

终于,在红*部队多方进攻下,第一批渡江队伍到达对岸,敌*顿时乱作一团。

而后千万红*一拥而上,力图一举夺下敌*阵地,石长阶也在其中,他先是造桥,后是加入突击队伍,拼尽全力战斗。但不幸的是,他在战斗中被敌*击中,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图源网络

毛主席称赞他说:“就地取材,想出用竹筏造桥的妙计,世上找不出第二个,红*中有神人啊!”

石长阶年少离家,背着行囊,踏上这条长征之路。最后虽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功不可没,在历史的长河和战争的荣誉中,永远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伟大的战争中,有数不清的像石长阶这样的战士,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挺身而出,英勇赴死。正是这些民族英雄共同的力量,才让中国共产*一步步夺取胜利,才让中华民族脱离被压迫、被侵占的命运。

渡江成功,拿下遵义

红*锐不可当,最终实现飞渡乌江,彻底粉碎了敌*在黔阵地,成功甩掉了在后追击的国民*主力*。

图源网络

侯之担上报:“匪一股由回龙场以机炮向箐口猛攻,又一股约人在江界河对岸向我猛攻。”

抢渡乌江的胜利是伟大的、精彩的、不可磨灭的,它极大程度地鼓舞了红*的意志,为中国共产*的长征进程夺取了关键性的转机,化被动为主动。

1月4日,红一*团第2师第6团被任命夺取遵义城,开始向团溪方向行进。

1月5日,红九*团占领湄潭,红三*团进入遵义懒板凳。

1月6日,红一*团第2师在遵义城外与黔*交战。

当晚,黔*不敌我*,节节溃败;红*将其俘虏,利用此迷惑敌人,然后杀入城门,进一步展开激战。红*势不可挡,敌*不得已向后撤退,向蒋介石电报:“匪渡过乌江,支日分陷湄潭、团溪、向遵义压迫。我*经中坪、龙旺河西窜。”

遵义会议会址

1月7日,红*全面占领遵义城。中革*委在团溪致电各*团及*委纵队:“我2师已袭占遵义,敌由北门溃退,正乘胜追击中,我野战*已到达预定集中地域”

这是红*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为遵义会议垫定了*事基础,也为红*的修整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成功召开。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领导集团力挽狂澜,达成了一致共识。

遵义会议会址

并且还制定了红*此后的作战任务和战略方针,决定让中央红*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会后,根据敌情变化,又决定在川滇黔三省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遵义会议中,中国共产*首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这次会议,在关乎中国共产*存亡的危急关头,拯救了*和红*,标志着中国共产*在战斗中越挫越勇,愈加成熟,在我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笔。

飞渡乌江,攻夺遵义,这是长征路“伟大的开始”。

图源网络

毛主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来描述长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长征路上,人民战士奋勇当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战争的胜利,是用多少鲜血换来的。

纵观中国革命进程,有过挫败,也充满了丰功伟绩。而中国共产*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而战。

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征的意义不可磨灭。它挥动着共产*的鲜红旗帜,向人们呼喊着科学与文化的口号,宣告了共产*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爱国决心。

图源网络

长征不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播下了无数尚未发芽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未来茁壮成长,在这片华夏的沃土上,撑起新的天地,创造新的辉煌。

江山代有才人出,华夏儿女谱诗歌。

我们回顾历史,不仅是要了解民族斗争的过程,更是要铭记中国与革命先烈的荣辱,居安思危。

我们要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相信*的领导,一定要牢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敢于直面挑战,不畏艰难险阻。

而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更要学会独立自主,并且顾全大局,要同国家患难与共,始终与人民同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征时红军欲渡乌江受阻,19岁战士献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