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访古寻踪之四鹑觚城的美丽传奇
TUhjnbcbe - 2023/8/8 21:12:00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dfjc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dfjc
                            

鹑鸟闻香飞落花觚

公元前年,秦国公子扶苏受王命与大将蒙恬北上北地郡(今宁县)戍边,路过现在长武县与灵台县交界附近,见地势开阔,塬高水浅,便想在此筑城设县,以便加强边境防御,佑护百姓平安。筑城之前要祭祀天地,于是置酒杀牲,列鼎摆觚(ɡū),祷告于野,仪式正进行间,忽然一只鹌鹑(ānchn)鸟飞落于青铜觚之上,觚通天地,鹑报平安,乃祥瑞之兆,公子扶苏于是将他要建的这座新城命名为“鹑觚城”,此县命名为“鹑觚县”,这便是鹑觚的来历。

鹑觚之城历经变迁

现今能见到最早记述这个美丽传说的是隋《周地图记》,原书散失,北宋《太平寰宇记》(三十四卷关西道)引用了其原记载:“鹑觚县者秦太子扶苏及蒙恬筑长城,见此地塬高水浅,因欲筑城,遂以觚爵祭奠,乃有鹑鸟飞升觚上,以为灵异,故以县名”。但这只是个传说,秦时是否设有鹑觚县目前史学界还存有争议。谭其骧主编的、历时三十年之久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版)“秦北地郡”地图中并无鹑觚县,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马非百《秦集史》(郡县志)却认为鹑觚县是秦北地郡十一县之一。至于秦鹑觚县范围与治所(鹑觚城)所处方位目前并无可佐证的史料,《长武县志》(年版)记载:“始皇27年始置鹑觚县于浅水塬,隶属北地郡”,《灵台县志》(年版、年版)记载:“始皇27年置鹑觚县,县治在支村塬(今邵寨塬)”,这些都是推测,并不十分可信。

唐《元和郡县志》(卷三关内道泾州)记载:“灵台县,西至州(指泾州,现泾川)一百里,本汉鹑觚县”;北宋《太平寰宇记》(三十四卷关西道邠(bin)州)记载:“宜禄(指今长武)本汉鹑觚县也,有鹑觚塬,一名浅水塬”;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陕西)记载:“鹑觚塬,县(今长武县城)北五里,因鹑觚县而名”;现长武县西北方向有浅水村,据当地老人讲,浅水村由来已久,“先有浅水村,后有长武城”。以上记载已很明确,可以认为汉时鹑觚县包含现灵台、长武局部地域,鹑觚治所(鹑觚城)在现长武境内鹑觚塬(也称浅水塬)浅水村一带。

又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三十四卷关西道邠州)记载:“废鹑觚县在县西四十里”“建武十年泾州东南置赵平郡此县遂废”。这里指十六国时期后赵武帝石虎废除了鹑觚县,被废的鹑觚城在宋时宜禄县西四十里方位。宋宜禄县在《太平寰宇记》成书时(太平兴国年间)已迁到现长武县冉店乡,故十六国时期鹑觚城应在现冉店乡西四十里左右的黑河流域泾川县梁河乡一带。

据南北朝北齐时所编《魏书》(志卷七)记载:“泾州隋平郡,领二县,鹑觚东盤”,可信在北魏时期又恢复了鹑觚县建制,又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的北魏鹑觚治所位置,北魏时鹑觚城应仍处在现泾川县梁河乡一带。(地图上还标有鹑觚塬,鹑觚塬与鹑觚城已不在同一区域,说明自十六国到北魏,鹑觚城已离开鹑觚塬西移)。

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二泾州)记载:“灵台县,即汉鹑觚县地,后魏大统中,自鹑觚故城移今所”,本地相关史志在研究西魏鹑觚城变迁时都是依据这一记载的。《灵台县志》(年版、年版)记载:“西魏大统中期鹑觚县治自古城移至今所(即今灵台县治)”,该书认为《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今所”是指今灵台县城,但没有进一步说明“鹑觚古城”指何处。朱建唐著《灵台史话》(年版)记载:“后魏大统中自鹑觚故城(浅水塬)移至今所(今灵台邵寨)”,他认为“鹑觚故城”应指长武的浅水塬,“今所”指现邵寨镇,但他似乎对“今所”是否是邵寨镇犹豫不定,在后记中又认为“今所”指今灵台县城所在地更为恰当。《甘肃省灵台县地名资料汇编》(年版)记载:“大统年间迁鹑觚县治(长武县境)于今灵台县邵寨镇”。西魏年间鹑觚城的变化之所以混乱不堪、众说纷纭,是因为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北方历史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许多王朝国祚短促,纷乱你方唱罢我登场,再加上史料记载稀少简略,有些甚至模糊不清前后矛盾,致使历史考证困难重重。但笔者通过梳理对比鹑觚、灵台的历史,认为《太平寰宇记》中的这条记载,其“鹑觚故城”应认为是“梁河乡”、“今所”应理解为“邵寨镇”比较合理,也就是说西魏大统中鹑觚城(鹑觚县治所)是从梁河乡移到了邵寨镇。之所以这样推理,一是因为西魏之前北魏时期鹑觚城已在梁河乡(前文已有论述,灵台志史均忽略了这段历史),西魏要迁的话只能从此地动迁;二是因为隋大业元年(距西魏大统中约六十年左右)析鹑觚县置灵台县,其治所亦为灵台县城今址(清《读史方舆纪要》),如果大统年间鹑觚城(无论是从长武浅水还是从邵寨)就迁移到这里的话,这六十年间未见鹑觚县废除或迁移,难道这时候在这一地要建两个县城治所吗?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陕西平凉府泾州):“灵台县古密须国。汉为鹑觚县,属北地郡,(隋)大业初,析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之义。明年,废入鹑觚。唐天宝元年改鹑觚为灵台县,仍属泾州。”“鹑觚城。即今县秦蒙恬筑长城,以觚爵奠祭。有鹑集觚上,县因以名。今城本隋所置灵台县,后以县并入鹑觚,遂移鹑觚县治此”。从以上资料可知:隋大业二年,新建的灵台县旋即被废并入鹑觚县,同时将处于邵寨镇的鹑觚城(鹑觚县治)移入今灵台县城所在地。(至此,邵寨镇作为鹑觚县治约经历了六十三年的时间)。唐天宝元年完全改鹑觚县为灵台县,至此鹑觚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鹑觚城在灵台今县址亦经历了年的历史)。(另,灵台县从隋大业元年初设到唐天宝元年正式固定下来这段时期,还有两次较大的变迁:隋义宁二年,废当时处于鹑觚县西部的朝那县及分鹑觚县一部置灵台县,治所邵寨镇;唐贞观二年,废此灵台县入麟游县。见清《甘肃通志》(卷二十二):“灵台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指邵寨镇)隋大业初分鹑觚置灵台县二年废义宁二年复置属麟游郡唐省入麟游”)

《灵台县志》(年版、年版)为了证明秦治鹑觚城于邵寨镇,采用了清嘉庆《长武县志》的记载:“鹑觚旧治在县(指长武)南四十里支村塬(即邵寨镇),故址尚存”,但这里作者忽视了一个事实,即清嘉庆《长武县志》所记载的这个鹑觚故城是西魏至唐时期在邵寨的鹑觚县治所遗址,不能用变迁后的位置来证明其就是前代(秦)所处的方位。(另外,这里所说的支村塬,是长武古时的称呼,因其有支村村(现属长武亭口镇)而得名;现在长武称其为巨路塬(因有巨家乡和路家乡),灵台称其为邵寨塬,二者为同一塬面;支村距邵寨也很近。)

《西夏研究》(年2期)孟洋洋《西汉北地郡属县治城考》一文将汉时鹑觚城定义在现长武县枣园乡河川口村,该文作者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有三点:一是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鹑觚城即今县。或曰汉县治在今县东,南接邠州鹑觚原”;二是《甘肃省灵台县地名资料汇编》(年版)“今灵台县东南邵寨有鹑觚塬”;三是河川口村有秦汉杨沟遗址。该文大意可归纳为“位置符合灵台东、且南有鹑觚塬(邵寨有鹑觚塬)地理条件的汉代鹑觚城应是河川口村(那里还有丰富的秦汉文化地层)”。但笔者认为,这三点(特别是一、二)是经不起推敲的。顾祖禹对汉鹑觚城的位置自己并不十分肯定,称“或曰”(有的人说),应用在这里未免有些勉强,另外笔者查《甘肃省灵台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原记载为“邵寨公社为古代鹑觚南塬”,并不是“今灵台县东南邵寨有鹑觚塬”。鹑觚塬自古到今一直位于现长武境内(前文已有论述),从地图上看其处于河川口北,并不处于河川口南,所以这两个引用是不严谨的,论断也是站不住脚的。(现在邵寨所处的塬面在长武老百姓称“南塬”(对面长武塬称“北塬”),《甘肃省灵台县地名资料汇编》中的“古鹑觚南塬”应是“鹑觚县南塬”的意思。)

另外,关于邵寨镇的变迁,北宋《元丰九域记》(卷三)记载:“宜禄,州(指现在豳bīn州)西八十里,八乡,邵寨一镇”,元代《金史》(志七)记载:“邠州,县五,(其一)永寿,旧有邵寨镇,后割隶泾州”,“泾州,县四寨一镇二,泾川(寨一官地),长武,良原,灵台(镇二百里、邵寨)”,清*居中《灵台县志》(卷一疆域)记载:“原编(指明代嘉靖年间)里凡二十,镇十四”(邵寨时属二十里之邵寨里、十四镇之邵寨镇)。从以上记载来看,邵寨镇在金初以后才归属于灵台县管辖,以前分属鹑觚、宜禄、永寿等县。(“豳”同“邠”,西周至唐称“豳州”,唐开元年间改为“邠州”,年改为“彬县”,年改为“彬州市”)。

浅水大战战于何方

甘肃文化出版社《灵台史话》(年)认为唐初李世民与薛举薛仁杲父子的浅水塬大战主战场发生在邵寨塬,这是值得商榷的。我想该文作者预先已将邵寨塬认定为鹑觚塬(亦称浅水塬)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论。本人前文已对鹑觚塬(浅水塬)的位置做了论证,这里单就战争过程中两个关键点“圻(qi)墌(zhi)城”和“高墌(zhi)城”,从历史、地理两方面来做以分析。浅水塬大战是唐开国仅月余就发生的的一场关键之战,陇西秦*从金城(今兰州)出发,兵锋直指长安城,唐*北上拒敌,二者相遇于高墌城(遗址已不存,唐《元和郡县志》(邠宁节度使):“高墌故城在县(指宜禄,现指长武)北五里”)。战争初时李世民据高墌城坚守不战,秦*无计可施,但当李世民病倒之后,部将刘文静贸然出击被薛举大败,四万人折损大半,薛举杀俘叠为“京观”,唐*景况惨烈。薛举正欲乘胜大举进攻,不想突然病死,其子薛仁杲只好退守圻墌城(今泾川城关镇蒋家坪,也称薛举城,遗址尚存)。

李世民病好后双方又战于高墌城外,薛仁杲大败,又退守圻墌城。李世民围城强攻,薛仁杲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出城投降战争就此结束。从历史记载来看,战争主要是围绕圻墌城、高墌城进行的,这两个地方在地理上是一条直线,长武塬(即鹑觚塬,也称浅水塬)刚好与这条直线重合,塬面开阔平坦,符合当时双方骑兵或机动包抄、或长驱直入的作战环境。但这两个战争关键地点都不在邵寨塬,高墌城在长武塬(即浅水塬或鹑觚塬),圻墌城在泾河川北岸。另外,史书记载李世民大败薛仁杲时是从塬南、塬北夹击的,从地理上看,长武塬大致呈东西(稍倾斜)走向,符合唐兵从南北夹击特征,而邵寨塬大致呈南北(稍倾斜)走向,如果要夹击的话只能从东西方向,所以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地理上浅水塬大战主战场都在现今的长武塬而不是邵寨塬。

战后李世民为了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唐*将士修建了昭仁寺,以铭颂战功、超度亡灵。唐昭仁寺原建筑保存完整,现处于长武县城东街,为长武县博物馆所在地。年长武县在城南修建了浅水塬大战纪念碑,现为长武地标性建筑。

花插飞地志书迷局

民国24年(年)《灵台县志》曾编有一副灵台县鹑觚乡分图,描绘的是当时灵台县疆域的十三块飞地------现长武境内的十三个村,他们分别是胡朝、孔头、马家寨、七里铺、大西村、肖家湾、梁合堡、三平里、半坡子、汤梁庄、上庄子、代家庄、勾古庄,这十三个村花插间处于长武境内,互不相连,当时统一归属灵台县鹑觚特别乡管辖。另外,笔者收藏有一副民国三十一年(年)中华民国内*部图书馆《甘肃省灵台县图》(复制品),里面也清楚标明了灵台行*区划里所含长武地界这十三个村(时已属灵台县独店乡管辖)。

甘肃省灵台县图(年80cm60cm)(图中红色箭头为笔者加注,箭头所指为时灵台县飞地马家寨等十三个村)

中外历史上的边界划分一般整块相连,灵台、长武两县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笔者采访长武县常晓斌先生(原《长武县志》主编)并查阅各种资料才解开了这桩迷局。明代*事实施卫所制,*士由*府分给田地,闲时耕种,战时从*,全家并戍,世代为*籍,称“*屯”。各布*使司(省)设都指挥司,下再设千户卫所百户卫所,自成系统不受地方行*管辖。当时平凉千户卫约三千多*士,分布在现陕甘宁交界余处*屯地中。清入关后,并没有立即取消卫所*屯,但其*事作用已消亡殆尽(清代*事采用的是八旗兵与绿营兵制度),于是在顺治三年改“*屯”为“屯丁”,此时*屯地实际与民地已没有区别了。顺治十二年并裁撤了平凉卫,但其所属的位于现长武境内的十三个*屯地却划给了灵台县管辖,至此形成了灵台的“飞地”。编于清顺治十五年的《灵台县志》记载:“又集旧所戍屯编凑八排,为新顺里”,这里的“新顺里”即指位于现长武境内的这十三个飞地村。据《长武县志》(年版)“大事记”记载,民国二十九年(年),时灵台、长武两县县令曾受南京*府民*部令举行会谈,商议这十三个村划归长武一事,但遭部分乡民抵触反对,商谈无果而作罢。(笔者分析,也许是当时灵台税收少、俸禄高,这些村民不愿意归附长武吧)。据常晓斌先生讲,这十三个村村民过去自称“灵人(即灵台人)”,祖上纳粮称“颗儿粮(即马料)”。直到年这十三个村(时属灵台县独店区马寨乡)才划归长武县管辖。

编于民国二十四年(年)的《灵台集字册》是当时重修灵台以后社会各界的题词汇集,其中有自称“灵台县鹑觚乡乡长、长武县商会会长马朝栋”的一副题词:“灵贯古今”,也算是灵台“飞地”鹑觚特别乡的历史见证。

鹑觚文化各呈异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鹑觚县分分合合、废废立立,做为县治的鹑觚城辗转迁移,应该说灵台、长武都是古鹑觚所在地,两县现在或遗存、或新建有多处鹑觚文化场所。灵台县在清同治十三年(年)改金台书院为“鹑觚书院”,光绪三十二(年)年又改“鹑觚书院”为”“鹑觚学堂”(现东关小学前身)(见民国二十四年《灵台县志》);现在的邵寨镇三坡村曾有鹑觚桥、鹑觚门地名;邵寨镇北以前有隍庙,灵台籍文化学者王勇先生(现居西安)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考证,记有《邵寨~鹑觚城隍庙史记》一文(见“灵台生活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访古寻踪之四鹑觚城的美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