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地名传说
王新民搜集整理年笔者受邀赴长武县为《咸阳百村·长武卷》的编撰搜集整理资料,为此笔者踏遍了长武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走访了数以千计的老农、民间名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名传说、民间故事,现将其中的部分传说,整理成章,以飨读者。东街村的来历位于长武县昭仁社区驻地以东1公里处的东街村,建国前是长武县城的中心,村界东启迎晖门(现东沟垃圾场),西到秦川门(现县城西门十字,老电影院处),南至宜山门(县老干局路北十字),北到五泉门(城北公园明城墙门),因村子位置在老城门以东,故取名东街村。旧时,东街村为长武县的*治、经济、文化中心,于是修建了大量的庙宇,自唐代先后建有昭仁寺、泰山庙、孔庙、城隍庙、文昌庙等。昭仁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浅水原大战阵亡的将士,于唐贞观年间(——)而建。寺院坐北向南,有相连的小型四合院建造而成,现有山门、碑亭、大殿、东西配庑各三间。大殿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寺中门额题有“昭仁寺”三个字,寺内现存主要建筑物是一座九梁十八担的三间挑角大雄宝殿,内部不见立柱,全由四周大梁架叠而起,即俗传的八卦悬顶方式,民间又称“一梁挑八角。”结构颇为特殊,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寺内现有唐代“幽州昭仁寺碑”一通,朱子奢撰文,传为虞世南手笔书法秀丽而刚劲,整碑三千余字,基本完好。现寺内建有长武县博物馆,作为地方性历史陈列。馆内建有三个陈列室,馆藏文物余件,分历史陈列、石刻艺术、建筑艺术三部分。年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为AA级旅游景区。东岳庙,也称泰山庙、岱庙,元代建筑。具体修建年代不详。据民间传说,宋代城东有一李姓员外,虽家有万贯,但家中人丁不旺。暮年幸得一子,长期患病。李员外登上泰山,祈求东岳大帝保佑,孩子身心健康,家道平安,并许愿承若在西地为东岳大帝修建庙宇,重塑金身。李员外返家后,孩子病情日益好转,一年后痊愈。李员外便出资在昭仁寺对面修建了一座东岳庙。大殿称齐天殿,进深四间,原覆盖古青色琉璃瓦。民国末年县*府将泰山庙的偏殿、僧方作为临时粮仓。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又将县制药厂设其内,殿前的月台被拆毁,大殿因年久失修,满目疮痍,颓残不堪。庙内有一棵“柳抱榆”大树,相传栽植于汉代,文革期间被毁,现留有照片。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由省文物局古建队进行修葺,予以重点保护。城隍庙,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坐落在古长武县府东门内侧,坐北向南,背面与东面紧邻城墙。据传说,明洪武三年()正式下旨封京城和各大城市城隍为王,各府、州、县城隍分别为公、候、伯并令各地重建城隍庙。城隍庙每年农历八月初二过庙会,会期持续半个月,八月十五结束。届时各乡镇的社会名流带上当地的土特产贡品前来祭祀,享受一年一度的城隍庙神宴会。建国后(年)城隍庙彻底拆除,所拆建材被长武县*府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文庙,也叫孔庙,是侍奉孔老夫子的庙堂。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殿堂、庭院依定式规格布局,结构严谨,雍容华贵。门前建造琉璃瓦影壁,高丈五,宽二丈。有木牌坊、碑亭。康熙十五年()闰三月重修。宣统初年知县赵亮、沈锡荣重建大成殿两庑、明伧堂。宣统二年秋知县沈锡荣立“续修文庙碑记”原碑存长武中学,字多剥落,已毁。民国三十三年(年)尚有殿、堂37间,有碑碣9通,年长武中学设在文庙,后因学校扩建而毁。现仅存有清代重修文庙时栽植的柏树茁壮挺拔,枝叶茂盛。另外,旧时该村还建有无量祖师庙、马神庙、关公庙、文昌庙、公刘祠、山川社稷祠、财神庙、礼门公所和文昌宫、公刘庙、梁公祠等,由于战争和历史的原因,这些庙宇全部被毁,无历史可考。改革开放以来,东街村以悠久的寺庙文化为依托,打造长武旅游名村。村上基础设施齐全,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美化、量化,公园式的文化广场内花团簇锦。凉亭矗立,广场上体育健身器材齐全,民俗展览馆内的展品把人们带回了农耕时代的艰苦岁月,村上还顺势推出了水果采摘、农耕体验等旅游休闲项目,为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提供方便。发展旅游事业,增加村民收入,已成为东街村发展经济的新模式。南磵村的传说位于长武县城西南部约0.5公里处有一个叫南磵的小山村,要知该村的历史渊源,还得听我慢慢道来。据《长武县志》记载,南磵村原名南磵堡子,南磵驿。相传南磵村原来是皇家信使的一个驿站。坊间流传“先有南磵驿,后有长武县”之说,由此足见南磵村历史之悠久。南磵村的“磵”古通“涧”,意为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称为“山涧”、“水涧”。南磵村处在黑河川道的原边沟壑之中,过去的旧村址就在今天人们称为城堡的山梁上。此山梁从高到低直通沟底,最早的村民就居住在临近沟底的城堡上,左右两边沟道夹持,两边沟坡上树木成林,地势险要,幽谷水漪,故称“磵”。因该村地处长武县城南边,故称“南磵”,村名自古一直沿用至今。村内现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古遗址,古代村民居住的城堡遗址至今依稀可见。南磵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年至年的中唐时期,大文学家、诗人柳宗元曾到过彬州,北上泾川,路过南磵驿,当时适逢深秋,景色宜人,诗人触景生情,挥笔写下《南磵中题》诗一首,抒发他忧国忧民之情怀。诗曰:“秋气集南磵,独游亭午时。迴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村内现存的古遗址大城堡内,挖掘出土的仰韶文化遗物,同时期的陶片、秦汉时期的瓦砾可俯首皆得。南磵村还是长武县有名的厨师村,民间自古就有“陕西厨师看蓝田,长武厨师看南磵”的说法。南磵厨师厨艺高超,久负盛名。长武县许多名厨都是师出南磵。建国前后南磵村仅有34户人家,但从事厨师行业的就有50余人,几乎家家都有厨师。南磵村的厨师素以刀工精细,烹调得法,花样繁多,色味俱佳而闻名。清末民国时期长武县每逢城隍庙会都邀请南磵厨师进城拼装满汉宫廷全席做祭神的贡品。改革开放后,南磵村厨师走出家门,学习引进了菜肴雕刻插花(画)工艺,使传统的中式厨艺锦上添花。特别是他们创作拼装“吉祥如意”、“青狮白象”、“喜庆有余”等拼盘光泽鲜艳、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堪称一绝。长武民间的待客宴席,一般都是“八跨五”、“重六”“满十”的席面。所谓“八跨五”指开席时一道菜一道菜单碗上,共上八道菜,供客人佐酒,最后吃饭时,一盘上五道菜供客人佐餐。“重六”是指喝酒时行菜上六道,吃饭时再上六道菜。“满十”是指酒菜上五道,饭菜上五道。南磵厨师创造的这些既丰富又不铺张,既要客人吃好喝好又不显主家吝啬的待客席面深受宾主欢迎,在民间赢得了很好口碑。柳泉村的传说位于长武县原相公镇东北的柳泉村,原名柳家泉。提起这个村名的来历,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相传,唐高宗仪凤年间,有个叫柳毅的江南人赴京城长安应试落第,便策马沿泾河而上,造访在泾州为官的故友。当行至宜禄县(今长武县)泾河西岸河滩时,忽然狂风四起,飞沙走石,鸟飞马惊,闭目不前。大风过后,柳毅瞻目细看。见河滩附近的的山上有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手执牧羊鞭,正在牧羊的妇人,细观其虽衣着破烂,但容颜靓丽,长相非常漂亮。柳毅怀着好奇的心情,下马上前施礼和其相见。牧羊女子见是一位举止文雅的儒生,又惊又喜。当得知柳毅是洞庭湖边人时,牧羊女便泪流满面,向柳毅倒出了满腔苦水。原来牧羊女子是洞庭湖龙君的三姑娘,嫁给泾河龙君的小儿子。而泾河小龙顽劣成性,终日兴风作浪,危害四方。三姑娘多方规劝,泾河小龙非但不听,反而经常殴打三姑娘。泾河老龙昏聩偏袒小龙,反而责怪三姑娘,罚其在泾河滩牧羊,饱受风霜雨雪,烈日暴嗮之苦。三姑娘哀求柳毅带家书给洞庭龙君。柳毅听罢三姑娘的哭诉,义愤填膺,当即应允。三姑娘非常感激,便从自己的罗裙上撕下一片白布,让柳毅代她写信。柳毅掏出笔墨砚台,却没有磨墨的水,让三姑娘去泾河端水,三姑娘害怕凶暴的龙婿,不肯前去。柳毅手拿笔墨,面对干巴巴的砚台,心想泾河小龙对三姑娘虐待的暴行,义愤填胸,当即用笔在地上狠劲一敦,地面上竟冒出一股清水来。有了水,三姑娘磨墨,柳毅执笔,为三姑娘写好家书,柳毅跃身上马,只见那马一声长嘶,前蹄一阵乱趵,蹄下又冒出一股清泉。那马喝足泉水,腾空疾奔,把书传回洞庭。洞庭龙君看了书信,听了柳毅的诉说,龙颜大怒,立即命他三弟钱塘龙君发兵,打败了泾河龙君,救回了三姑娘。为了报答柳毅传书相救之恩,三姑娘化转为凡身与柳毅结为夫妻,仙游而去。不管“柳毅传书”这件事是否真实,但与之相关的“牧羊山”、“笔敦井”、“马趵泉”、“柳泉村”等人文景观至今仍在长武县的大地上熠熠生辉,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思念。这些人文景观激励后人还在柳泉村建起龙泉寺,柳毅庙以祀纪念。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柳毅的寿诞之日,柳泉村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唱几天大戏,正会之日,必有清风细雨,滋润禾田。父亲的朝圣——剡小惠集中登记挂牌即将结束!逾期未挂牌禁止上路!医院——贺英长武来了个有名的南方医生保护文化遗产·延续长武文脉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