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里耶秦简里程木牍新探
TUhjnbcbe - 2021/8/10 0:04:00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pf.39.net/bdfyy/
《楚学论丛》第四辑

里耶秦简里程木牍新探

﹏﹏﹏﹏﹏﹏﹏﹏﹏﹏﹏﹏﹏﹏﹏﹏﹏﹏﹏﹏﹏﹏

田炳炳

一、简牍公布情况及释文

年,张春龙、龙京沙二先生的《里耶秦简三枚地名里程木牍略析》公布了“□阳到许”这支里程木牍的释文[1]:

后多本湖南出土简牍的书公布了这支简的图版[3]。本文用正、背皆有且简号可见的《湖南出土简牍选编》一书的图版。释文方面,除《湖南简牍名迹》一书作“傿”外,其余均作“焉”。

二、所涉地名研究

先就背“泰凡七千七百廿二里”作一说明,张春龙、龙京沙二先生除公布“鄢到迁陵”里程木牍(第二栏),还公布了“高阳到宜成(厝城)[4]”里程木牍()和第一栏释文。其中,第一栏释文残缺,*锡全先生补为“许—襄城—昆阳—叶—阳城—宛—襄阳—鄢”里程,可从。于是张、龙二先生所公布的释文就成了秦今河北境内到湖南的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其里距“泰凡七千七百廿二里”。这三支里程木牍的编连应为(第二栏、第一栏)+(正)+(第一栏、第二栏)+(背),“泰凡七千七百廿二里”当在第二栏“凡四千四百四十四里”之后,这是近出材料里所见秦帝国南北境之最长里距。

再就里距作说明,秦一尺约为今23.1厘米[5],里耶简牍长度基本为23厘米,合于当时一尺之制。《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当时以步为里,则一里约合今天.8米。据此,将简牍所示里程以今里数绘表如下(里数以今里计,大体不误,为行文及研究方便,“□阳到许”大体以直行计):

表1:里程木牍所示里程数(单位:里)

1、□阳、顿丘、虚

张春龙、龙京沙二先生认为:

□阳,秦县名,应为顿丘之北七十多公里处的某地;浚县之顿丘当为此简之顿丘,因其离下一个地名“虚”合于木牍所示里程[6]。

张、龙二先生对顿丘地望的推测大致无误,当从,更为细致的讨论见下文。顿丘确定为浚县之后,*锡全先生认为“□阳”的可能性有二:

河南浚县北之顿丘与牍文距离大致相符,“□阳”若不是安阳,就可能是繁阳。[7]

古地名之“繁阳”有二,一位于今河南新蔡北70里(安徽临泉县鲖城镇),乃汉晋鲖阳县所在[8]。数见于《左传》及包山楚简;一位于今河南内*县北,《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集解》徐广曰:“在顿丘。”《正义》引《括地志》云:“繁阳故城在相州内*县东北二十七里。应劭云‘繁水之北,故曰繁阳也’。”[9]《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内*县”条:“繁阳古城,在内*县东北。”[10]简牍所示之“繁阳”显是今河南内*北之繁阳,且其里程合于70公里上下之数,我们认为简文首字当为“繁”,安阳不合于简牍里距数。

顿丘地望之争议:王瀛三先生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认为顿丘当在淇县或者浚县境内[11],而非清丰县西北10古城村发现的城址[12]。王革勋先生对于“浚县顿丘”、“清丰顿丘”、“内*顿丘”作了辨析,认为浚县顿丘是系周、春秋战国、秦之顿丘,清丰顿丘是东汉、魏、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晋之前之顿丘,而内*顿丘与清丰顿丘实为唐分内*置清丰县后,因*河水患,地址多变[13]。何慕先生仍以顿丘为河南清丰县[14],后晓荣先生也认为顿丘在清丰[15]。周国瑞先生引《水经注》、《浚县新志》的记载以为其地当巨桥(今作钜桥镇,属鹤壁市)东八九里或十几里[16]。杨涛先生则从历史文献和地理位置两个方面认为顿丘当在进浚县白寺山和善化山之间。按里程木牍所示顿丘与虚的位置关系,顿丘显为浚县或淇县之顿丘,综合考虑虚之地望及顿丘与繁阳的里距,杨涛先生所说之白寺山与善化山之间之白寺庙乡当是简牍所显示秦帝国时期顿丘地望之所在。至于清丰之顿丘,其年代为秦当无异议,我们认为秦之顿丘也有迁移的过程,原因可能与*河泛滥有关。

“□阳”为繁阳,我们还可以从号简宜(厝)成县(按:见上文,*锡全先生综合运用地理方位考辨及改宜成为厝城县),《汉书·地理志》属清河郡,故城在今山东临清县东北,按地图所示里距,到繁阳合秦里里,与第二栏“厝城到繁阳……十九里”之字相合,且“顿丘到虚”里程写作“卌六里”,而“销到江陵”里程作“四十六里”;若是安阳经由邯郸、邢台到临清,其里距则是秦里左右,不合于此里距数。

“虚”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五年,将*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集解》引《左传》、《战国策》,以为桓公十二年“会于虚”即此[17]。杨伯峻先生以为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18]。此“虚”当是上文所引之虚,魏邑,与燕、酸枣相近。东郡燕县地当今河南延津境[19];桃人,后晓荣以“林”、“人”音同,以秦封泥“桃林丞印”为“桃人”,地望在今河南延津县胙城集东[20],虚,后晓荣以为秦置县,故址在封丘北[21]。按里程简里当今里,其故址当在今封丘县。

2、衍氏、启封

同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杨端和攻衍氏。《索隐》端和,秦将。衍氏,魏邑。《正义》衍,羊善反。在郑州。”[22]又《史记·曹相国世家》云:“参以中尉围取雍丘。王武反于外*,程处反于燕,往击,尽破之。柱天侯反于衍氏,又进破取衍氏。击羽婴于昆阳,追至叶。还攻武强。”《集解》“衍氏,卫邑。”[23]《中国历史地图集》把衍氏标注于郑州市北[24]。张春龙、龙京沙二先生亦认为衍氏在郑州北[25]。马孟龙先生以为其地当今河南封丘县西南[26],当是,因衍氏到启封合于木牍里程数。

《史记·六国年表》载“(公元前年)秦拔我两城,*大梁下,韩来救,与秦温以和”[27]“(公元前年)暴鸢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28]“*大梁下”、“走开封”,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大梁和开封是两座城池。以今天的区划而论,大梁即今开封市,启封则在今天的开封市南[29]。年,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和开封市文化馆对今开封县朱仙镇东南的古城村进行考古发掘,认为这个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全长3米左右的遗址就是启封所在[30],启封就是这里的开封,避汉景帝刘启讳改[31]。衍氏到启封这段路当渡延津[32]。

3、长武、焉陵、许

秦有长社县[33]。《史记·宋徽子世家》载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集解》引贾逵“一战,伐郑,围其东门。二战,取其禾。三战,取邾田。四战,邾郑伐宋,入其郛。五战,伐郑,围长葛。六战,郑以王命伐宋。七战,鲁败宋师于菅。八战,宋、卫入郑。九战,伐戴。十战,郑入宋。十一战,郑伯以虢师大败宋。[34]

后晓荣先生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以为长社本名长葛,故城在今河南省长葛市西[35]。路梅村《“长社”与“长葛”考略》指出长社的确有一段时间包有长葛,后逐渐扩大至许昌,再后又仅剩许昌县,所以不可拿后来的长社来指长葛[36]。朱喜乐先生硕士论文《许昌历史地理三论》指出长社是一个大面积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县的区域;又提出东汉长社与长葛是否为同一县,或长社为长葛县治,有待考证[37]。长社里距不符木牍所显示的93里,何慕引里耶秦简及“长武丞印”,以为长武为秦县,地名无考[38]。张春龙、龙京沙二先生认为由简文所揭示的路线和距离分析,长武应在今河南尉氏一带。尉氏秦已置县,启(开)封城的考古发掘更是一个可以确定无误的地点,则长武之地望似可以再细致点。仅从里距看,长武必不是长社,长武与长社为两县,其地依木牍里距当在今开封市尉氏县南曹乡附近。

《史记·魏世家》:“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集解》引徐广曰“召陵有安陵乡”,《正义》引《括地志》“鄢陵县西北十五里。李奇云六国时为安陵也。”[39]《汉书·地理志》“傿陵”条引李奇“傿陵,六国时为安陵。”[40]秦鄢陵在今天的鄢陵北[41]。焉(傿、鄢)陵地望当无问题,同书鄢县写作“鄢”,马孟龙先生引汉魏洛阳故城南郊出土东汉刑徒铭文砖“沛国赞”、“南阳郡酂”和许慎在解释“酂”字时,只提到南阳郡酂县,证汉代用字习惯中,“酂”字专用于南阳郡[42]。以“焉”、“鄢”区分地名是否秦代某一时段已有?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43]战国时在今许昌市东南,今河南省许昌市和鄢陵县之间,后为楚灭后迁于南阳盆地[44];秦时许国故地为县,位置不变[45]。据这支里程木牍,秦代焉陵到许的里距约合今里81里,焉陵到今许昌市的炉具为60里,许昌市东南张潘镇有张潘古城,焉陵经今许昌市抵张潘古城的里距也合于80里的之数。也有学者考证,秦汉时许位于今河南许昌市东南的张潘古城[46],北部到许田、西北到椹间[47]。今河南省鄢陵县到张潘镇可以直达,秦时为何经今河南许昌市抵,不确。

4、牍文所涉地名沿革

牍文所见秦县(或可能为秦县)中,繁阳、顿丘、启封、焉陵、许见于张家山汉简,有些写法稍异:繁阳,张家山汉简作蘩阳,顿丘,张家山汉简作揗丘[48]。晏昌贵先生依《二年律令·秩律》还原吕后二年*区,牍文所涉各县所属郡如下:繁阳属河内郡,顿丘属东郡,启封属河南郡,鄢陵、许属颍川郡[49]。除繁阳、启封外,顿丘、、焉陵、许属郡与《汉志》无二。则虚、衍氏、长武等可能为秦县或秦县废置于汉初。至于废置时间,《汉志》载:

汉兴,以其郡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故自高祖增二十六。[50]

我们认为汉初战争方息,人口数量减少,秦汉“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由于人口的减少而县有省并废置后世常见,我们认为长武等县或于高祖时废置,具体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里程木牍的价值

王子今先生对秦邯郸广阳道有这样的论述:

经河东、上*,或由河内北上至邯郸、广阳、右北平,通达燕赵。这条大道在战国时已具有重要地位。史念海先生曾指出:“太行山东边有一条主要道路,与太行山平行,纵贯南北,赵国都城邯郸和燕国都城蓟城都是在这条交通线上。[51]

这支秦里程木牍“繁阳到虚”段可视为这条道路的一部分,可以明确这条道路的存在及官方用途。以上对地名的推测,也无一例外都在这条大道上,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的绘制出这条大道。从现在公布的简文看,这条大道越越过*河,与南郡经由南阳到颍川的道路系统可以对接。也就是说,秦帝国北之广阳到之迁陵的交通是联通的,这对于研究当时的地理交通及相关问题无疑是一条很重要的材料。

由于这支木牍上“繁阳”、“顿丘”、“启封”、“焉陵”、“许”已可确定为秦县并可确定其地望。所以“虚”、“衍氏”也有可能是秦县,之前学者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推定这些“可能为秦县”的地方,可以在这支木牍上坚定其推论。另“长武”不见于先秦传世县,按里程可推测其大致位置,按这支木牍的写法,结合前辈学者研究,长武地望可确指,即今尉氏县南曹乡附近。

我国自秦以后就是大一统为主流的国家,秦帝国的行*区划学术界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多从郡、县(邑)、(亭)乡里等方面讨论秦的行*组织及各级行*区治所之地望,但秦之幅员目前只是大概估计,“泰凡七千七百廿二里”是从秦帝国北之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之旧城)至迁陵(治所可能在里耶)的距离,如上文所述,这是目前所见材料秦帝国南北之最长里距,加之东西里距有长城遗迹和传世文献可得[52]。如此,秦帝国之幅员大致可得。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支里程木牍所示之道路“鄢到迁陵”并非全是直行,不过高阳之极北之境尚有里距,足可抵消部分,故“七千七百廿二里”可当秦帝国某一时段南北境之距的大略数字。秦帝国幅员大致得出,在为秦帝国*区研究及历代幅员之变迁都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可供参考的数据的同时,这个相对可信的数据对公众也是好事一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注释

[1]张春龙、龙京沙:《里耶秦简三枚地名里程木牍略析》,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2]“傿”字,*锡全先生用今“鄢”字;*锡全:《湘西里耶地理木牍补议》,原载《湖南博物馆辑刊》,年,收入氏著《古文字与古货币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3]湖南省文物局编著:《湖南简牍名迹》,湖南美术出版社,年,第页;张春龙等编:《湖湘简牍书法选集》,湖南美术出版社,年,第页;郑曙斌等编:《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年,第页。

[4]*锡全先生改宜成为厝城县。

[5]丘光明编著:《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年,第10页。

[6]张春龙、龙京沙:《里耶秦简三枚地名里程木牍略析》,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7]*锡全:《湘西里耶地理木牍补议》,原载《湖南博物馆辑刊》,年,收入氏著《古文字与古货币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年。

[8]徐少华:《包山楚简地名考释数则》,《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9]《史记·赵世家第十三》,中华书局,年,第页。

[10]穆彰阿主编:《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上海书店,年,第~页。

[11]王瀛三:《“天下”名丘初探》,《中原文物》年第3期。

[1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42~43页。

[13]王革勋:《豫北诸古城邑地域考》,《中州今古》年第2期。

[14]何慕:《秦代*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85页。

[15]后晓荣:《秦代*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16]周国瑞:《至于顿丘瑕议》,《殷都学刊》年第4期。

[17]《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年,第页。

[1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年,第页。

[19]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山东南部诸郡”,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7~8页。

[20]后晓荣:《秦代*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21]后晓荣:《秦代*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22]《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年,第页。

[23]《史记》卷24《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年,第页。

[2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韩魏”,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35~36页。

[25]张春龙、龙京沙:《里耶秦简三枚地名里程木牍略析》,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26]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27]《史记》卷15《六国年表》,中华书局,年,第页。

[28]《史记》卷15《六国年表》,中华书局,年,第页。

[29]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韩魏”,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35~36页。

[30]丘刚:《启(开)封故城遗址的初步勘探与试掘》,《中原文物》年第2期。

[31]暴希明:《避讳与河南地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32]王子今:《秦汉*河津渡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3期。

[3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山东南部诸郡”,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7~8页。

[34]《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中华书局,年,第页。

[35]后晓荣:《秦代*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36]路梅村:《“长社”与“长葛”考略》,《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37]朱喜乐:《许昌历史地理三论》,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35页。

[38]何慕:《秦代*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

[39]《史记》卷44《魏世家》,第页。

[40]《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第页。

[4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山东南部诸郡”,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7~8页。

[42]马孟龙:《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2期。

[43]《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第页。

[4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韩、魏”,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35~36页。

[4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山东南部诸郡”,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7~8页。

[46]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许昌市、许昌县文物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47]朱喜乐:《许昌历史地理三论》,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35页。

[48]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49]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区地理》,《历史地理》第21辑,收入氏著《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年,第~页。

[50]《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第页。

[51]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校出版社,年,第29~30页。

[52]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参看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张家山汉简所示西北隅边境分析》,载氏著《秦汉*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里耶秦简里程木牍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