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区域变迁
受*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为13朝古都的西安更是如此
作为都城时,其管辖区域往往比较大,尤其是在秦代、汉代、隋代、唐代时期;后来随着中国*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东迁和南移,其管辖区域随之缩小;到了元、明、清时期,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其管辖范围又逐步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安的行*区划同样几经变迁……
一、秦代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统一全国,实行郡县两级行*建制,设内史辖京畿各县。内史*区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治所驻咸阳(今咸阳市东二十里),辖境相当于今关中和商洛地区(约7.5万平方公里),北至旬邑、铜川,南至柞水、宁陕,东至河南灵宝,西至甘肃陇西,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秦内史辖4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8县,分别是高陵(县治在今高陵区城西千春村附近,辖区约今高陵区东部)、杜县(县治在今雁塔区杜城村,辖区约今长安区和柞水县西北部、宁陕县东北部及西安市区南部)、蓝田(县治在今蓝田县城西15公里,辖区约今蓝田县地域)、栎阳(县治在今阎良区武屯乡古城村南,辖区约今阎良区和临潼区渭河以北地区)、丽邑(县治在今临潼区新丰镇南,辖区约今临潼区渭河以南东部)、芷阳(县治在今临潼区韩峪乡油王村附近,辖区约今西安市区东部及临潼区西南部)、弋阳(县治在今汉阳陵故城遗址处,辖区约今高陵区西部和咸阳市区东北部)、鄠县(县治在今鄠邑区城北西韩村附近,辖区约今鄠邑区地域)。二、西汉时期
汉承秦制,在京畿地区设置内史,治所在长安城内。汉景帝二年(公元前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辖境相当于今天关中平原全境(约5万平方公里)。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年),改左、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均为郡级建制,同治长安城中,合称“三辅”,直属朝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置司隶校尉部,三辅属之。京兆尹(“京”字即大的意思,“兆”字即众的意思,首都大众所聚,人烟稠密,故称“京兆”。“尹”为古官职名,意为“治”,在此既为官职名,又为行*区划名)管辖长安城郊,治所驻长安城内,辖区约今西安市区以及东至河南灵宝的秦岭以北、渭水以南地区(约1万平方公里)。下辖1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有长安[县治在长安城横门内(今未央区六村堡北部),辖区约今西安城区、长安区西北部和未央区西部、雁塔区北部]、新丰(县治在今临潼区新丰镇西南,辖区约今临潼区渭河以南东部)、霸陵(县治在今灞桥区灞桥镇以北,辖区约今西安市区东部及临潼区西南部)、南陵(县治在今灞桥区狄寨大康村附近,辖区约今*原荆峪沟以北地区)、杜陵(县治在今雁塔区三兆村西北,辖区约今长安区和柞水县西北部、宁陕县东北部及西安市区南部)、奉明(县治在汉长安城东今张家堡一带,辖区约今未央区东部)、蓝田(治所、辖区同秦)7县。左冯翊(“冯”字音“凭”,即辅助、屏障的意思,“翊”即辅佐、保卫的意思),其地在京师长安之左(东),取屏障辅卫京师之意,治所设在长安城内,辖境约相当于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的洛河中下游地区(约2万平方公里),下辖24县。在今西安市境内有高陵(治所、辖区同秦)、栎阳(治所、辖区同秦)、万年(县治与栎阳县同城共治,辖区约今阎良区西部和临潼区西北部)、阳陵(秦时的弋阳)4县。右扶风,治所也设在长安城内,辖区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泾河以西、西安以西的关中西部地区(约2万平方公里),下辖21县,因其地在京师长安之右(西),又是西周礼仪文明的发源地,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在今西安市境内有盩厔(县治在今周至县终南镇一带,辖区约今周至县中东部和鄠邑区西北部)、鄠县(治所、辖区同秦)。后世*区虽时有变更,但直至唐代仍习称今陕西关中为三辅。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分三辅为师尉、翊尉、光尉、京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取代原来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迁都洛阳,以长安为西都,复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仍称“三辅”,与洛阳一样直属中央*府,归掌管纠察京师百官和所属郡县的司隶校尉部管辖,辖境相当于今关中和商洛地区(约7.5万平方公里)。东汉京兆尹辖10县和1个侯国,辖区约今西安市区及以东、渭河以南和商洛地区,在今西安市境内有长安、霸陵、杜陵、蓝田、新丰、阳陵6县,左冯翊的高陵、万年县,右扶风的鄠县,亦在今西安市境。三国魏*初元年(公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辖区约今西安市(不含周至、鄠邑)和渭南市渭河以南(今临渭区大部)、华县(今华州区)及商洛地区大部(约3万平方公里),驻长安,隶于雍州。西晋仍置京兆郡,隶于雍州,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约今西安市(不含周至、鄠邑)、渭南市渭河以南(今临渭区大部)及华县(今华州区)地区(约1万平方公里)。十六国时期,前赵建都长安,仍置京兆郡,隶于雍州,辖区同西晋。后赵沿前制。前秦建都长安,改京兆郡为京兆尹,隶于司隶校尉,辖区同后赵。后秦建都长安,仍置京兆尹,隶于司隶校尉,辖区同前秦。北朝时期,北魏神麋四年(公元年)复置雍州,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移驻霸城,辖区缩小为今西安市除渭河以北和周至县地以外的地区(约0.8万平方公里)。西魏建都长安,仍置京兆郡,治所迁回长安,仍隶雍州,辖区同北魏。北周建都长安,仍置雍州京兆郡,明帝二年(公元年)改郡守为尹,辖区较西魏增加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区(约1万平方公里)。四、隋代的西安
隋朝建都长安(新都大兴城),开皇三年(),撤销京兆郡,由雍州统县。大业三年(),改雍州为京兆郡,治所驻大兴城光德里(今碑林区友谊西路西段北侧),辖大兴、长安、始平(兴平)、武功、盩厔、醴泉(礼泉)、上宜(今礼泉一部)、鄠、蓝田、新丰、华原(今宜君一部)、宜君、同官(铜川)、郑(今华州区)、渭南、万年、高陵、三原、泾阳、云阳(今泾阳和三原部分地区)、富平、华阴22县,辖区约今西安市及东至潼关县、西至武功县、北至铜川市、南至宁陕县北部地区(约2.8万平方公里)。
五、唐代的西安
唐朝建都长安(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武德元年()改京兆郡为雍州,隶于关内道(监察区)。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治所依旧在京城长安,辖万年、长安、蓝田、渭南、昭应(今临潼一部)、三原、富平、栎阳、咸阳、高陵、泾阳、醴泉(礼泉)、云阳(今泾阳和三原部分地区)、兴平、鄠、武功、好畤(今礼泉一部)、盩厔(周至)、奉先(今蒲城一部)、奉天(今礼泉一部)、华原(今宜君一部)、美原(今蒲城县一部)、同官(铜川)23县,辖区约今西安市及东至渭南市、西至武功县的渭河两岸地区(约2.5万平方公里)。开元二十一年()改隶京畿道(监察区)。
六、五代时期的西安
后梁开平元年(),改京兆府为大安府,辖长安、万年、昭应(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高陵、蓝田、鄠、咸阳、渭南、泾阳、兴平、礼泉、武功、奉先(今蒲城)14县,辖区约今西安市及东至渭南市,西至兴平、盩厔县,北至三原县,南至宁陕、柞水县北部地区(约2万平方公里),隶于永平*。后唐同光元年()改大安府为京兆府,曰西京。后晋京兆府隶于晋昌*,后汉京兆府隶于永兴*,后周沿前制,辖区均未变。
七、金宋时期的西安
北宋置京兆府,初隶于关西道,至道三年()隶于陕西路,熙宁五年()改隶永兴*路,大观元年()升为大都督府,四年()又复为京兆府,辖长安、樊川(宣和七年以万年县改)、鄠、蓝田、临潼、栎阳、高陵、咸阳、泾阳、兴平、礼泉、武功、乾祐(今商洛市柞水县)13县,辖区约今西安市(不含周至县)及北到泾阳县、西至兴平市、南至镇安县(约2.1万平方公里)。
金天会八年()占据长安,沿置京兆府,辖长安、咸宁、蓝田、临潼、栎阳、高陵、云阳(今咸阳市泾阳县北云阳镇)、泾阳、咸阳、兴平、鄠、终南(周至县终南镇)12县,辖区较北宋京兆府增加今周至县东部(约2.3万平方公里)。皇统二年()改永兴*路为京兆府路,京兆府属之。贞祐元年(),分凤翔、郿县、盩厔(今周至)来属,改韩城县为贞州、郿县为郿州、盩厔(今周至)县为恒州,始为八州12县。从五代起,京兆府治所移驻长安城指挥街(今西大街东段路北社会路口西侧)。
八、元朝时期的西安
蒙古太宗三年()沿设京兆府,隶于京兆府路,中统三年()隶于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九年()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于京兆府城置王相府,京兆府隶于王相府。至元十六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安西路隶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奉元路辖1司(录事司)、11县(长安、咸宁、蓝田、临潼、高陵、泾阳、咸阳、兴平、鄠、盩厔、郿)、5州(同、华、商、耀、乾),州领15县(同州领大荔县、朝邑县、郃阳县、韩城县、澄城县、白水县,华州领华阴、蒲城二县,商州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四县,耀州领同官县,乾州领乾县、武功县),共26县。辖区约今东至韩城—商南县一线,西至永寿—眉县一线,北至铜川市,南至镇安县(约5.4万平方公里)。治所仍在今西大街东段路北社会路口西侧。府城改名奉元城。
九、明朝时期的西安
明洪武二年()三月占领奉元城,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治所仍在今西大街东段路北社会路口西侧,隶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后改为陕西等处承宣布*使司)。明初西安府辖6州(华、商、同、耀、乾、邠(今彬县境))、31县(长安、咸宁、咸阳、泾阳、兴平、临潼、渭南、蓝田、鄠、盩厔、高陵、富平、三原、礼泉、华阴、蒲城、商南、雒南、山阳、镇安、朝邑、郃阳、韩城、澄城、白水、同官、武功、永寿、淳化、三水(今旬邑县)、长武),辖境东至潼关、西至武功、北至同官、南至镇安,约今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不含宜君县)和渭南、商洛地区辖地(约5.7万平方公里)。
十、清代的西安
清顺治二年()正月占领西安府,沿明制设西安府,治所在明西安府旧址,隶于陕西等处承宣布*使司,康熙三年()隶于左布*使司,后改隶陕西布*使司。乾隆年间在省下设道级巡视区,西安府属西乾鄜道。清西安府辖15县(长安、咸宁、咸阳、兴平、临潼、高陵、蓝田、鄠、泾阳、三原、盩厔、渭南、富平、礼泉、同官)、1散州(耀州)、2厅[孝义厅(今柞水县)、宁陕厅(今宁陕县)],辖区缩小为东至今渭南市、西至周至县、北至铜川市、南至宁陕县地区(约1.8万平方公里)。
十一、中华民国时期的西安
中华民国时期,是西安市级行*建制诞生和逐步形成的时期。民国17年()首次设市,仅存在短暂两年。后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于民国33年()再次设市,市的建制才稳定下来,市辖区的建制也随之产生。与此同时,今西安市境内各县依然继续存在,先后隶于关中道及有关行*督察区。
关中道:清宣统三年九月初一(年10月22日),新*起义光复西安后,清西安府建制无形瓦解,原西安府辖地改由秦陇复汉**府(旋改中华民国秦**分府)直辖。民国2年()1月8日,北洋*府颁布《划一现行中央直辖特别行*官厅和地方各级行*官厅组织令》,规定“废府设道”。同年11月12日陕西省置中、东、西、南、北5道,为省派出机构,中道驻西安,西安地区归属中道。民国3年()5月23日,合并中、东、西3道为关中道,成为一级行*建制,与汉中、榆林并为全省三道之一。关中道辖43县,辖地东至潼关县、西至陇县、北至今铜川市、南至柞水县(约5.8万平方公里),道尹公署驻西安城西大街东段北侧(今社会路)。民国13年()元月,北洋*府通令撤销道级建制。撤道后,各县归省直辖。
行*督察区:民国24年()开始,根据国民*府规定,陕西省逐步设立行*督察区。民国27年()10月,设立第九、第十行*督察区,今西安市境内的长安、临潼、蓝田、鄠县、高陵五县隶于第十行*督察区(驻咸阳),盩厔县隶于第九行*督察区(驻宝鸡)。民国37年()6月,调整区划后,长安、盩厔、鄠县隶于第十行*督察区,临潼、蓝田县改隶第二行*督察区(驻华县),高陵县改属第三行*督察区(驻富平)。
首次设立西安市:民国16年()11月25日,陕西省*府议决设立西安市,初名西安市*厅,同年12月7日改名西安市*委员会。民国17年()1月16日省*府命令公布施行《西安市暂行条例》,规定:“本市为陕西特别行*区域,定名为西安市”“在本市市*府未成立以前,为办理本市行*及筹备市*府与市民自治等事宜起见,设西安市*委员会”“直隶于陕西省*府”。同年9月22日,西安市*府正式成立,驻五味什字中州会馆西侧(今市第六中学西侧大院),辖区以原属长安县之西安城内及四关为范围,面积15.5平方公里。
民国19年()5月,国民*府颁布新的《市组织法》,提高了设市标准,西安人口不足20万,不够设市标准,11月8日陕西省*府通令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同年11月19日,陕西省*府主席杨虎城向行*院呈报裁撤西安市理由为:西安“僻处西北,交通阻滞”“连年荒旱,户口减少,商业萧条,原无设市*府的必要”等,行*院准于备案。
西京筹备委员会:民国21年()3月5日,国民*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直属国民*府。同年4月7日,西京筹备委员会于西安训*楼开始办公,6月4日迁至东木头市2号(今市第二十四中学)。同年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治会议第三三七次会议议决:“西京设直隶于行*院之市”“西京市之区域,东至灞桥,南至终南山,西至沣水,北至渭水”“西京筹备委员会为设计机关,西京市为执行机关”。民国23年()8月,西京筹备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和陕西省*府联合组成西京市*建设委员会,进行了一些市*建设,但西京市*府始终未成立,西京市的建制未成现实。民国34年()4月,西京筹备委员会奉令撤销。
西安市*处:民国29年()9月重庆定为陪都后,国民*府、陕西省*府将原西京市改称西安市。民国30年()12月国民*府行*院奉蒋介石令,为整顿西安市*建设,撤销西京市*建设委员会,改设陕西省西安市*处。西安市*处于民国31年()1月1日成立,驻西大街公字3号原长安县*府旧址(今西大街东段路北省文化厅招待所)。市*处直隶于陕西省*府,行*区域以陕西省会城关为范围,包括火车站、飞机场区域,面积约20.5平方公里。市*处主管业务限于市*工程建设、自治财*稽征、园林管理及一部分公益事项,范围较狭,且不领导基层行*机构。实际上市*处是向正式成立西安市建制的准备和过渡。
再次设立西安市:民国32年()3月11日,国民*府行*院训令照准陕西省*府呈请“将西安市*处改组为西安市*府”。民国33年()8月20日,陕西省*府训令:“决定将原设市*处撤销,成立西安市*府”。9月1日,市*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驻原市*处旧址。再次设立西安市建制后,市*府辖西安城关30镇。民国34年()11月,撤镇设区,以城关8个警察分局辖地设8个城区,由长安县新划入的4个乡设4个郊区,共12区,按序数命名。辖区东至浐河中心线,西至氵皂河中心线,南至毛家寨(今缪家寨)、新开门、宋家花园(今瓦胡同北侧)、吴家坟、丈八沟一线,北至光太庙什字、白花村、翁家寨、刘家寨一线,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3公里,面积平方公里。
行*院直辖市:民国36年()8月1日,在全面内战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国民*府,出于*治、*事的需要,明令将西安市升格为国民*府行*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同年12月内*部核准西安市简称镐。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的西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西安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辖域面积由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
陕甘宁边区辖市:年5月20日西安解放,25日西安市人民*府宣告成立,属陕甘宁边区辖市,驻北院门号(今西华门大街北侧莲湖区委、区*府驻地)。全市仍设12个区,以序数命名。一至八区为城区,九至十二区为郊区。年5月27日各区人民*府(初为区公所)先后成立。各区辖域同民国时期。
西北行*区辖市:年1月19日撤销陕甘宁边区建制,成立西北**委员会,西安市为西北首府,改由西北**委员会领导,为西北行*区辖市。年1月27日西北**委员会改为西北行*委员会,西安市随属西北行*委员会。
中央直辖市:年3月12日,中央人民*府*务院命令将西安市由西北行*区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
陕西省辖市:年6月19日,中央人民*府委员会决定撤销西北行*委员会,陕西省归中央直辖,西安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陕西省辖市。
年9月25日,经省*府报内务部批准,将长安县所属渭滨区13个乡、灞桥区12个乡、狄寨区5个乡、三桥区1个镇6个乡、斗门区4个乡、郭杜区2个乡、韦曲区1个乡及三、四、九乡各一部分、大兆区1个乡及十一乡一部分,划归西安市管辖。同时将西安市原辖12个区和由长安县新划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调整后的西安市辖域,东至骊山主峰西侧,西至漆渠河,南至凤栖原北麓,北至渭河,面积.37平方公里,为原来的2.9倍。
年4月22日,经省委批准,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原长乐区辖地划归灞桥区;未央区南部城区(即龙首原以南)划归新城区,北部农村划归草滩区,并将草滩区改名未央区,仍驻张家堡。将新城区原辖北大街划归莲湖区。市辖区减为7个。
年11月4日,经省委报国务院批准,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为西安市首次辖县。全市辖域面积扩大为平方公里。
年5月20日,在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经省委批准,将莲湖、碑林、新城区撤销,原管辖区域:莲湖区划归阿房区;碑林区划归雁塔区(其中东关伍道什字街道办事处划归灞桥区);新城区东郊划给灞桥区,其余划归未央区。
年8月22日,省委又将蓝田、临潼、鄠县划出,西安市仅辖长安一县,辖域面积缩小为平方公里。
年4月7日,经省委批准,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各区辖域恢复到年5月以前的界线。
年9月20日,经省委批准,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郊区人民委员会驻小寨东路12号(今雁塔区人民*府驻地)。市辖区减为4个。
年6月2日,省委报国务院批准,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区人民委员会驻阎良镇延安路。同时,将咸阳市(当时为县级市,范围为今咸阳市区秦都区和渭城区为主的主城区,隶属咸阳专区)划归西安市;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
年3月2日,经省*府批准,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未央、雁塔区建制,区人民*府分别驻纺一路、龙首北路西段、小寨东路12号。
年10月20日,为了发挥西安市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经省*府报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至此,西安共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7区和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市域面积扩大为平方公里。
随着临潼、长安、高陵、户县先后撤县设区,西咸新区划归西安托管,西安市目前总面积平方公里,年底有人口万(含流动人口)。
以上资料来源:早期数据来自《西安市志》《西安历史大词典》《二十五史》
最新数据来自西安市*府网,中华民国以前的辖区面积为估算数字
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
编辑:西安报业全媒体编辑皓月
审核:何砾周粟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70年前今日,西安解放!
●西安加速ing!GDP力争突破亿7大专项行动60项任务~
●最新
新一线城市榜单出炉西安这次的排名是...
●
全体市民:西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推进,这份报告请查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