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一年春天,曾经担任过浙江巡抚的湘*名将杨昌濬被朝廷重新起用,调到西北边疆,帮助陕甘总督左宗棠主持后路**事务。杨昌濬到了西北时,正是酷暑难耐之际,但他一路行来,秦陇道路两旁柳树成荫,为寂寥荒凉的大西北带来了盎然生机,既挡住了头顶的炎炎烈日,又给人心中平添几分清凉。
这些柳树是谁栽种的呢?杨昌濬一问之下,才知道它们都是左宗棠栽种的。原来,左宗棠两次西征时,一边行*作战,一边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树。杨昌濬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一首七绝《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首七绝与当年唐朝诗人王之涣那首慷慨悲凉的《凉州词》形成了前后呼应:“*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了左宗棠在西北大漠栽种的柳树,春风将会时时吹拂玉门关。
二左宗棠从小就对柳树情有独钟。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这里柳树随处可见,还有植柳、折柳、戴柳的地方风俗。左宗棠耳濡目染之下,与柳树结下不解之缘。
长大后,左宗棠熟读兵书,对西汉名将周亚夫佩服不已。周亚夫驻*细柳(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时,带领将士在*营周围广植柳树,让左宗棠神往不已。
左宗棠结婚后,耗尽教书积攒的两银子,在家乡柳家冲置田70亩,修建了一座有48间房屋的砖木结构宅院。他在柳宅院前后栽种了不少柳树,命名为“柳庄”。左宗棠还在院门上贴上一幅门联:“参差杨柳,丰阜农庄。”
三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身份奔赴西北。到任没多久,左宗棠就在总督府的后院里栽种了许多柳树。同僚们不解其意,左宗棠解释说,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如果不栽种绿树,将会了无生气。柳树原本生长在南方,现在将它们移植到西北地区,看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种,左宗棠认为西北地区一样可以栽种柳树。
在用兵西北的十几年里,左宗棠下令*队走到哪里,就把柳树栽种到哪里。不过,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极少,如果到处都种植柳树,将很难成活,导致“劳民伤财”。因此,只能选择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近城道旁等地方,栽种柳树、沙枣树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这样做的好处有4个。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
十几年下来,左宗棠不但在*事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还在西北地区栽种了大片的柳树。据左宗棠年奏报朝廷所称,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陕西省长武县,到甘肃省的会宁县,就栽种成活了26.4万棵柳树。此外,在甘肃其余各州栽种了约40万棵,在河西走廊和*栽种了多万棵,总数约有万棵。
左宗棠为了用兵西北,修建了一条东起潼关,穿越河西走廊,直至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的道路,全长多里,人称“左公大道”。在“左公大道”的两侧,都栽种了柳树。于是,昔日荒无人烟的河西走廊上,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人们为了感激左宗棠,将他栽种的柳树尊称为“左公柳”。
四柳树适应能力很强,在荒漠地带也能生长。但它有一个缺点,就是生命周期较短,一般寿命在20至30年之间,只有极少数能达到年以上。多年来,左宗棠栽种的柳树越来越少。民国初期,甘肃境内平凉至酒泉还有24.6万株左公柳,都已经长成合抱之木,可到了年,平凉就只剩下棵左公柳。为了延续左宗棠的精神,人们对左公柳进行保护、补栽,让它们能够继续挺立在西北地区。
在晚清时期,甘肃地方官员专程在古驿道上张贴告示:“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在民国时期,甘肃省专门出台了《保护左公柳办法》,“保护不力唯县长是问”。
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由北平出发,游历西北。那一年,西北地区发生罕见干旱。引发饥荒。老百姓为了果腹,不得不以柳树皮充饥。张恨水有感而发,写了一首《竹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
左宗棠栽种的左公柳,以如此独特的方式,与西北地区的老百姓产生了一种生死情缘,令人喟叹不已。
支持一下小编,请下方点赞、点和分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