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简单总结下我这几天见零售商的情况,不能说是整个市场都是这样。
总共见到16位零售商,其中八零前的有三位,剩下的都是85后,包括几位90后,上过大学的总共有12位。
这些朋友大多数做的都很不错,你从他们脸上看不到行业难干,看到的都是好干。
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刚涉足这个行业或者作物时间不长,3-6年。其中,长武县有一位90后哥们做了三四年,农药做到当地乡镇销量最大;旬邑一位85后哥们,5年肥料销售做到当地乡镇销量最大,一个厂家的肥料年销量吨(纯零售)。这两个哥们,一个是以农药带动肥料销售,一个是以肥料带动农药销售。他们的路径告诉我们,做农资生意,先找准一个点做到大家认可,然后其他的就比较好做了,比如先重点做农药,或者先重点做肥料。还有合阳的一个朋友直接就只做一个厂家的生物有机肥开展市场,蒲城的一个老朋友以一个缓释农药开展。这些人切入市场的点都比较小,然而做的事情不一定少。
见到的这些朋友大多数都还是夫妻店,或者伙计搭档,团队建设这块是短板;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地是果树,季节性比较强,单纯的农资生意招聘人干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不稳定,持续性差。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人大多数在忙的时候根本就忙不过来,急缺人手,又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手介入方法。
总体来说,这次见到的这些人,和我以前下市场见到的那些人已经完全属于两个世界。他们刚开始干的时候几乎都经历过挨家挨户拜访,不间断的田间地头转悠。然后很快速的就把生意做了起来,但是技术沉淀并不一定都够,缺乏应用性技术。而那些做的时间长的,市场慢慢被他们抢走的人,生意做的也不一定差,只不过做的时间长了,自己干不动了,跑不动了,看着别人跑自己也想出去跑,但是跑不了两天就感觉这么费劲,算求,这生意不干了。然后,有一个村有五家农资店,一个哥们开始干到第四年的时候,就只剩下两家了,其中一家就是这哥们。
也许,你要问打开一个市场最好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可能就是这个了。挨家挨户拜访,田间地头跑。至于说,打开以后怎么干,等打开后再说喽。
然而,问题也还是有的。年龄稍微长一些的还好点,年轻一些的都正在承受日复一日枯燥生活的煎熬。有好几位朋友说到当前生活或者生意的时候,都说想突破一下,但是又不知道突破口在什么地方,想尝试一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一直就这样在农村生活,也比较急躁不安。尤其是做三四年后,自己的生意在当地已经做到很不错的时候,又失去了刚开始干的新鲜感,急躁就来了。把自己解放出来,又抽不开身。当然,其中也有好多朋友在向各方面做尝试。有的在试着从自己乡镇上走出去,到更远的地方;有的尝试苹果销售等。
受苹果行情的影响,今年大多数苹果产区的朋友都在做现款,旬邑哥们因为做现款影响销量将尽两百吨。
整体来说,这些人生意做的都比较辛苦,付出比较多。大体上来讲属于老一代的升级,比老一代人勤奋,爱学习,干的活多;但是本质上区别并不大。新的事物还在酝酿中。
总之,这还是一个“农资市场”,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出口。
前几天有幸和一个朋友一起去了“海升集团”,主要做基地的,我们当时去的是千阳县的矮化苹果基地。朋友介绍说,海升现在做的比较踏实,原来叫“海升模式”,现在在*府的扶持下叫“千阳模式”,主要是工业化的思维做农业。但是这种模式对于目前我们大多数的零售商来说都是可望不可攀的,未来类似模式对农资市场的影响会渐渐的凸显出来,而当他们走进我们视野的时候,如何另辟一条路出现,就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
忘记说了,那个在千阳的哥们已经做了五年了,从苹果树的第一年,到现在,管理上走过一个轮回了,他的苹果技术水平那真不是一般的厉害。
总之,农资市场暂时来看还是安全的,给我们每个人都留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而我们的未来一定不是单纯的农资生意。
就这样吧,试着不加自己观点的去记录这些事情,声明这只是局部的一些情况,并不代表什么。反正,农资真有意思,作为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以干的事情可多,又不能贪多。而当前,大多数人都着急的是团队建设,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不好解决,比较好入手的就是如何提高个人的效率了。
好几天没有发红包了,这次,三个一块发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