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周莹丨魏晋十六国北朝关中侨置武都郡研究
TUhjnbcbe - 2021/6/14 13:56:00
北京著名扁平疣医院,北京知名扁平疣医院 http://www.globalmacrotrader.net/feidian/2497.html

期刊索引

《历史地理研究》年第4期,第47-53页

周莹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前秦时关中氐人分布的武都是指侨置武都郡。侨置武都郡始于曹魏。曹魏为与蜀汉争夺陇右,将武都氐人迁徙至关中,并先后在小槐里和美阳设置武都郡以进行管理。西晋江统的《徙戎论》反映出此时关中武都氐聚居的地方未置武都郡。十六国初期屠各刘氏和羯族石氏先后统治关中,将大量氐羌迁往关东,因此这一时期在关中侨置武都郡缺乏现实基础。苻健立国关中后,在战略要地宝鸡附近侨置武都郡,是其氐人本位*策的体现。北魏时侨置武都郡始领县级行*单位,统治范围扩大,标志着氐人的关中化,同时它也是太武帝平定盖吴叛乱时分化关中南道氐人的重要战略举措。西魏北周立国关中后受*区滥置影响,武都郡领县减少。隋开皇间侨置武都郡在当权者废郡、保留州县的地方行**策的影响下消失于历史舞台。

作者简介

周莹,女,年生,山西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人民流徙,各*权为安置侨民或显示收复失地的决心,往往在统治区侨置沦陷区的郡县,对此学界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而对于十六国时期北方*权所侨置的郡县往往措意较少。笔者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前秦曾于关中侨置武都郡。本文主要以关中侨置武都郡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的行*沿革以及设置动机进行初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关陇氐族在数百年间与关中地域以及胡族*治体的互动关系。

一、

前秦“武都氐”与魏晋十六国侨置武都郡考辨

《晋书·苻坚载记上》记:“洛既平,坚以关东地广人殷,思所以镇静之,引其群臣于东堂议曰:‘凡我族类,支胤弥繁,今欲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十五万户于诸方要镇,不忘旧德,为磐石之宗,于诸君之意如何?’”[1]这条史料因包含前秦灭燕前(建元六年,年)关中氐族分布情况而为治十六国史者所详知。马长寿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中就分析到:“氐族集中屯聚在三原、九嵕、汧、雍一带,在长安的西北偏,正当泾水以西南的汧水流域。”[2]此说不误,但可以看到马先生在这里略去了“武都”一地。不光是马长寿,廖幼华在其著作中引用此条史料时写道:“(关中氐人)直到石赵末年冉闵屠胡,才在氐酋苻健率领下重回关中,并且散住在三原(今陕西三原)、九嵕(礼泉县)、武都、汧(千阳、陇县)、雍(凤翔县南)地方。”[3]廖文还断定前秦时氐人居住地“应是在长安西北,由泾水到汧水流域的三原、泾阳、礼泉、扶风,以及更西边的汧阳、陇县一带”,与马长寿的观点大同小异。综上,可见马长寿和廖幼华均对武都所在有所疑惑,他们应是考虑汉武都郡远在陇南,无法与关中的三原、九嵕、汧、雍产生关联,所以才选择疑而不释。与马长寿、廖幼华一样,史念海也注意到汉武都郡与其他几地在地理上的割裂,但不同的是他以为武都是武功之讹,“《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上》、《资治通鉴》卷一〇四《晋纪二六》、《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三五《前秦录》皆作武都。武都在今甘肃省成县,距三原、九嵕、汧、雍皆过远,疑为武功之讹”[4]。前秦灭燕前氐族在关中分布的上述地区中,三原、九嵕、汧、雍四地皆可考。三原县由汉池阳县改置[5],治今陕西淳化东;九嵕系山名,在今陕西礼泉北;汧为汉晋故县,治今陕西陇县南;雍为汉晋故县,治今陕西凤翔。三原、九嵕、汧、雍四处均匀地分布于关中*治中心西北一带,从地形来说,它们位于从陇山高地向关中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从战略上看,它们十分靠近关中西北的两个门户[6],具有屏卫长安*权的作用。而除去三原、九嵕、汧、雍外,关中氐族还分布于武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设置武都郡,治所在武都道(县治在今甘肃省礼县南),是氐人的聚居地。[7]从地理位置来看,武都位于陇南,距离三原、九嵕、汧、雍一带甚远,马先生考察关中氐人分布时略去“武都”一地,极有可能是考虑到这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马长寿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略去武都郡,但在《氐与羌》一书中又说“此武都,《苻坚载记》和《通鉴》皆夹叙于三原、九嵕和雍、汧之间,其非秦州的武都郡甚明”。并根据三国时曹魏先后于关中小槐里(今陕西武功东北)、美阳(今陕西武功西北)侨置武都郡的事实,推断“苻坚时之武都是关中始平郡之一县名或一护*名,其治所不在小槐里,即在美阳城”[8]。《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出版时间较《氐与羌》晚一年,但实际完稿时间要早于《氐与羌》。马长寿在年夏天已完成《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写作,而《氐与羌》则是他年去世时未竟之遗著。[9]因此,或可言马长寿在《氐与羌》一书中的观点代表了他对前秦武都郡最后的看法。关于曹魏侨置武都郡事,陈健梅在《魏蜀对峙中关陇的*区建置与*事方略》一文有详细的考察,她先根据《三国志·魏书·杨阜传》及《华阳国志·汉中志》所记相关史料,提出建安二十四年(年)刘备以汉中为基础,进迫陇右,曹操以武都孤远,徙氐于京兆、扶风、天水,徙郡小槐里,但又发现《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武州条说魏文帝曾徙武都于美阳。陈文采取《二十五史补编》中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七》的看法,认为武都郡先后于建安中徙于小槐里,至魏文帝时再迁徙到美阳。[10]此说与马长寿先生观点一样。马长寿虽然在《氐与羌》中注意到曹魏时于关中侨置武都郡的事实,但他认为前秦苻坚时侨置武都郡是“关中始平郡之一县名或一护*名,其治所不在小槐里,即在美阳城”则是值得商榷的。《太平寰宇记》载:“三交故城,在(宝鸡)县西四十六里。《耆旧传》:‘司马懿与诸葛武侯相拒于此,因筑此城。’《十六国春秋》:‘苻健于此置武都郡。’”[11]这段史料提供了前秦侨置武都郡的线索。《元和郡县图志》载三交城在宝鸡县西十六里,与《太平寰宇记》所载有异。《读史方舆纪要》则载三交城“在(宝鸡)县西三十里”,也提到了“苻秦尝置武都郡于此”[12]。唐代至明代宝鸡县均治今陕西宝鸡市,这样,三交故城的所在就有三种说法,即宝鸡县西四十六里、十六里、三十里,未详孰是,但大约可以确认是在宝鸡县以西。由之可以判断,前秦苻健时(—年),在今陕西宝鸡以西的三交故城侨置武都郡。通过对魏晋十六国时关中侨置武都郡的考察,可以确知《晋书·苻坚载记上》中前秦灭燕前关中氐族分布的“武都”具体位置所在。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几地连接起来,可以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从陇山高地向关中平原过渡的弧形带上,具有屏卫长安*权的重要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前秦是将魏文帝时侨置于美阳的武都郡西迁到三交故城,还是将位于陇右的武都侨置到关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魏文帝以后至前秦立国关中前这一段时间,侨置于关中的武都郡是否重新迁回到陇右。《晋书·地理志》“秦州”下有“武都郡”,下辖数县[13],其辖境当与汉武都郡相近。西晋末年氐人齐万年叛乱于关中,朝臣江统作《徙戎论》中提及治理策略:“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14],但朝廷并未采纳江统的建议。《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晋惠帝元康九年(年)[15]。江统的《徙戎论》反映出此时关中武都氐聚居的地方未置武都郡,美阳属于扶风,所以这个时候的武都氐很可能居于扶风。而“著阴平、武都”之界也明确说明,此时武都郡就是汉代武都郡故址。曹魏侨置武都郡是分裂时期的权宜之计,据理而言,至迟至西晋统一后,晋*权统治了武都郡故地,就不再有侨置的基础和必要。因此,西晋此时极有可能已废除了曹魏侨置于关中的武都郡。永嘉之乱后,西晋亡于屠各。关中先后属于屠各汉赵*权和羯族后赵*权。关于前赵*权末期武都存在情况,史籍载“关中扰乱,将*蒋英、辛恕拥众数十万,据长安,遣使招(石)勒,勒遣石生率洛阳之众以赴之。(刘曜子)胤及刘遵率众数万,自上邽将攻石生于长安,陇东、武都、安定、新平、北地、扶风、始平诸郡戎夏皆起兵应胤”[16],汉故武都郡地与陇东、始平接壤,与此处其他诸郡相毗连,而此处诸郡未能明确叙述顺序,故此处“武都”应亦就陇南武都郡原址而言。此外,后赵时期,因*权立国根基在关东的河北,为消除关中豪族的叛乱,曾多次将关陇氐羌迁往关东,所以这一时期在关中侨置武都郡也无现实基础。后赵末年,前秦苻氏率领氐羌西返,立国关中,苻氏亦为氐族,似不太可能将同族人迁回陇南武都。前秦在三交故城侨置武都郡,应该是出于*事战略方面的考虑。三交故城所在的汧渭交汇处,是关中西北的一个重要门户,扼守关陇要道和大散关。前秦实行氐人本位*策,对氐人有更多的依赖和凭借,因而也就不像曹魏时为防止蜀汉争夺氐人,而将氐人安置于非战略要地美阳或小槐里。后秦时侨置武都郡应该也还存在。《晋书·姚兴载记》载:“安南强熙、镇远杨多叛,推窦冲为盟主,所在扰乱。(姚)兴率诸将讨之,*次武功,多兄子良国杀多而降。冲弟彰武与冲离贰,冲奔强熙。熙闻兴将至,率户二千奔秦州。窦冲走汧川,汧川氐仇高执送之。冲从弟统率其众降于兴。”[17]此条史料反映出后秦时关中还有汧氐,这说明前秦并没有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五地的氐全部迁往关东。《姚兴载记》又载:“武都氐屠飞、啖铁等杀陇东太守姚回,略三千余家,据方山以叛。兴遣姚绍等讨之,斩飞、铁。遣狄伯支迎流人曹会、牛寿万余户于汉中。”[18]陇东位于关中,此武都氐极有可能就是前秦时武都氐。

二、

北魏西魏北周侨置武都郡的关中化

北魏打败大夏,据有关中后,在史书中还能见及侨置武都郡的记载。《太平寰宇记》载:虢县,(凤翔府治天兴县)南四十里。旧四乡,今六乡。古虢国之地,即周文王弟虢叔所是,曰西虢。按《礼记注》云:“虢,或谓郭,在武都南一百里,有虢叔城是也。”又按《地理志》云:“虢,汉并于雍。”今虢县,后魏立为武都郡。[19]根据上述记载,北魏在虢县设立武都郡,虢县在宋凤翔府治天兴县南四十里。而天兴县“本秦雍县,秦国都也。汉县,属右扶风”[20]。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北魏与南朝长期争夺仇池杨氏,此处侨置武都郡乃是在前秦基础上的建置。上文说前秦武都郡在宝鸡以西三交故城,而宝鸡在凤翔府治天兴县西南九十里。以此观之,北魏时又将侨置的武都郡从三交故城移到了宝鸡以东、雍城以南的虢县,但总体来看还是在汧渭交汇处。《魏书·地形志下》记载了北魏时侨武都郡设置时间以及领县情况:“武都郡,太延年置。领县三。平阳,真君六年置,有新谷、五丈原、郿坞。南由,高车。”[21]北魏平阳县系由汉晋郿县改置,治今陕西眉县西北[22];南由县系由汉晋汧县分置,治今陕西宝鸡市北[23];高车县沿革及治所不详。北魏侨武都郡始置于太延年间(—年),早于郡治平阳县的设置时间(太平真君六年,年),侨武都郡初置时,郡治可能在虢县。[24]又,《读史方舆纪要》载:“陇州,(凤翔府)府西一百八十里……周岐、陇地。秦为内史地。汉属右扶风。魏晋属扶风郡。后魏属武都郡”,此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汧城。[25]若其所言不误,则北魏侨武都郡领域可能较之前稍有扩大。《魏书·地形志下》岐州条下除了武都郡还有平秦郡,平秦郡设置于太延二年(年)。[26]从郡名内涵以及设置时间上看,平秦郡是北魏平定关中后进行的行*设置,由此推测侨置武都郡也是北魏为了更好地管理关中所设。由上可知,与魏晋十六国时期相比,北魏除设置武都郡外,还在武都郡下设置了具体的县级行*单位。北魏时期武都郡的上述变化,意味着武都郡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侨置,而是开始变成关中正式行*区划的一部分,这一转变可以说是魏晋十六国两百多年以来武都氐人逐渐扎根关中,从侨寓身份转向帝国编户,逐渐关中化的历史结果。如果再联系武都郡属县平阳县的设置时间公元年,就会发现这时北魏正面临着自神四年(年)征服关陇后第一次大危机——盖吴起义,盖吴起义从太平真君六年六月延续到太平真君七年(年)八月,在此稍前,太平真君六年三月,还有杏城郝温的短暂叛乱。根据戴卫红对盖吴起义范围和北魏镇压路线的考察[27],太平真君六年十一月,盖吴兵分四路,进攻关中的西部和东南部,其中一路由“部落酋帅白广平率领,向西掠至泾州新平郡,进*汧、陇,安定郡的氐、羌酋帅皆聚众应之,杀汧城守将”,第二路由盖吴率领进攻李润堡,第三路由盖吴分兵掠夺临晋以东,第四路遣兵掠夺长安。太武帝在同月兵分三路大*讨伐,但依然没有缓解盖吴起义对长安的威胁。第二年太武帝御驾亲征,从南北夹击盖吴,不到三个月时间,北路诸*大破盖吴于杏城,太武帝则平定关中南部盩厔、陈仓、散关、雍城、汧等地的反叛。戴文指出太武帝“从盖吴势力薄弱的南道打击了与盖吴合谋的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反抗”,笔者以为这恰好是太武帝高明的地方。武都郡属县平阳县原是郿县,恰好位于南部叛乱带上,笔者推断北魏在太平真君六年设置平阳县与盖吴起义有密切关联,是为了分化关中南部汧、雍一带氐人,减少平定的阻力,同样,武都郡属县南由县、陇州的设置极有可能与这次关中叛乱有关。据戴文的研究,盖吴起义后北魏对关中地区行*体制进行了改革。太平真君七年将关中北道改护*为县,继而调整了太武帝讨伐叛乱南道的郡县,比如鄠县从始平郡归入京兆郡,扶风郡并入始平郡,盩厔县并入武功县等。以上调整关中行*区划的事实,可证明武都郡的扩大和属县的设置都与盖吴起义存在密切关联。关于西魏北周时侨置武都郡沿革,王仲荦在《北周地理志》中综合诸地理志以及出土墓志记载有详细的考察。侨置武都郡在西魏、北周时一直延续,至隋开皇(—年)初年废除。西魏时,武都郡治洛邑县,即原虢县。洛邑本位于同州,因西魏大统十三年(年)时寄寓在虢县,所以将虢县改名为洛邑,并继续作为郡治。北周天和(—年)中,于洛邑侨置朔州,但很快废除了。除了洛邑外,武都郡还领有陈仓县。陈仓县,前后秦时名为苑川,西魏大统十六年(年)移苑川入汉陈仓故城,重新改名为陈仓,在今宝鸡市东。北周天和三年(年)于陈仓侨置显州,建德三年(年)州废,陈仓县亦废。[28]总之,西魏北周至隋开皇以前,关中仍然保留有武都郡建置,其属县有虢县(洛邑)和陈仓,还偶有侨置一州,变动比较频繁。相比北魏时,西魏北周时武都郡领县减少,管理范围也大大缩小,应该是这一时期州郡*区的滥置造成的。北朝时期,南北*权争夺陇右仇池杨氏,杨氏所在地即武都原来的地方,因此西魏北周还有侨置武都的必要。至隋朝初年,武都氐在关中已经过近三百年的时间,早已融入当地族群中,侨置武都郡也就在隋废郡、设州县的制度调整的浪潮中消失于历史舞台。

三、

小结

三国时期,魏国在与蜀汉相争中,为防止其拉拢武都氐,进而控制陇右、威胁关中,故将武都氐大量迁往关中,并先后在关中小槐里和美阳二地侨置武都郡以安抚氐人。西晋末年,江统作《徙戎论》,请求将扶风、始平、京兆之氐遣回武都,说明西晋此时极有可能已废除了曹魏侨置于关中的武都郡。十六国前期,屠各和羯族先后统治关中,并将大量氐族迁往关东,这一时期关中缺乏侨置武都郡的现实基础。后赵*权崩溃后,苻氏率领关中氐羌掀起返乡大潮,立国关中。为了更好地管理氐人,前秦苻健时便重新将侨置武都郡从美阳迁往今宝鸡以西的三交故城。从地理位置来看,前秦有利用武都氐防御来自陇右和汉中*事威胁的战略考量,这种安排与曹魏侨置的初衷已大有不同。综合前秦时关中氐人分布的“三原、九嵕、武都、汧、雍”几地,可以发现它们正好居于关中西部从陇山到关中平原的弧形带上,具有屏卫长安*权的作用。北魏据有关中后,继承了前秦侨置武都郡的措施,除了将侨置地点从今宝鸡以西迁到宝鸡以东外,还在武都郡下设置四个县级行*单位,并且扩大了武都郡的管辖范围。这一转变,反映了魏晋十六国两百多年以来,武都氐人不断关中化的历史事实。平阳县设置于北魏平定关陇叛乱危机——盖吴起义时,根据太武帝的进*路线以及盖吴起义后北魏调整关中行*区划的事实,本文认为武都郡其他属县的设置亦与这次叛乱有关,乃是北魏为了分化关中南部叛乱带的氐人而采取的行动。也许正是因为属县设置于战乱时期,因而高车县的具体地理位置难以确知。西魏北周时,侨置武都郡属县从四少为二,这主要与当时关中州郡*区的滥置有关。属县变动频繁,还偶有侨置州或县,则与这一时期关中*权需要与关东的东魏北齐进行*事对抗有关。隋代开皇年间撤销关中武都郡建置,这既是因为关中氐人早已本土化,也与当权者实行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制度的*策有关。

(end)

注释(滑动以查看全部)

[1]《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上》,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2]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年版,第34页。

[3]廖幼华:《苻秦时期关中平原之农业发展》,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土高原》(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第一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年4月增刊,第页。

[4]史念海:《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迁徙人口(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2辑。按:“九嵕”,原文误作“九峻”,今径改。

[5]〔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一·京兆府上》,中华书局年版,第7页。

[6]可参看史念海对“关中西北门户:长武彬县地区和陇县千阳地区”的论述。参见史念海:《河山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7]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3页。

[8]马长寿:《氐与羌》,第43页。

[9]周伟洲:《氐与羌后记》,载马长寿:《氐与羌》,第页;罗丰:《关中胡人:马长寿和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西北民族论丛》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10]陈健梅:《魏蜀对峙中关陇的*区建置与*事方略》,《文史》年第3辑。《魏书·地形志》武功郡条下记“莫西(县),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有梁山、武都城”,此武都城应该就是曹魏时侨置武都所在遗址,但未能确知是位于美阳的遗址,还是位于小槐里的遗址(《魏书》卷一〇六下《地形志下》,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1]〔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三〇《关西道六·凤翔府》,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2]〔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五《陕西四·凤翔府》,中华书局年版,第2页。

[13]《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第页。

[14]《晋书》卷五六《江统传》,第页。

[15]《资治通鉴》卷八三《晋纪》“元康九年”条,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6]《晋书》卷一〇三《刘曜载记》,第页。

[17]《晋书》卷一一七《姚兴载记上》,第页。

[18]《晋书》卷一一七《姚兴载记上》,第—页。

[19]〔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三〇《关西道六·凤翔府》,第页。

[20]〔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三〇《关西道六·凤翔府》,第页。

[21]《魏书》卷一〇六下《地形志下》,第—页。

[22]〔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五《陕西四·凤翔府》,第页。

[23]〔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五《陕西四·凤翔府》,第页。

[24]〔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五《陕西四·凤翔府》,第页。

[2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明“陕西一”图,第59—60页。

[26]《魏书》卷一〇六下《地形志下》,第页。

[27]戴卫红:《盖吴起义与关中地方行*体制变革》,《中国史研究》年第3期。

[28]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一《关中》,中华书局年版,第40—43页。

编辑:赵婷婷

审核:杨伟兵

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莹丨魏晋十六国北朝关中侨置武都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