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第一师进*那年,一场遍及北疆的欢迎活动盛况空前。
年9月,从*门户哈密开始,吐鲁番、盐湖,乌拉泊到乌鲁木齐,再经北疆沿天山一带的昌吉、石河子、奎屯、乌苏到边境重镇塔城,在骑一师经过的地区,横幅招展,瓜果飘香,各族群众涌向站台、街头和公路,载歌载舞,口号喧天,慰问品像雨点一样飞向*列*车,热情好客的*人给来自青藏高原的骑兵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年是西部多事之秋,*爆发了伊塔事件,边境局势非常紧张,同时,在西藏和*的中印边境线上,中印双方剑拔弩张,到了10月中旬,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打响,骑一师在甘南的多年友邻步兵11师在西藏边境参战。骑兵第一师则于8月奉命进疆,部队建国后不断向西转战,这次是距离最长的一次西进,直抵国土的西北角。
8月下旬接到兰州*区命令后,骑一师立即紧急动员,一团从夏河,师直从临夏,二团从临潭,三团从宁夏固原,各部一律不回营房,从训练、生产点直接出发,分别骑马行*7-9天,直接开赴兰州集结,31日,先头部队一团率先登车,随后,兰新铁路线上*列飞驰,9月7日,各团陆续抵达终点盐湖火车站。
为了起到震慑敌对势力的作用,骑一师进入*就不再保密,沿途车站大张旗鼓地宣传、欢迎部队进疆,部份连队也从闷罐子(铁路棚车)里钻出来,在哈密换乘客车继续前行,乌鲁木齐郊外*旗招展,战马嘶鸣,骑兵们分别乘马、乘车,进入乌鲁木齐市游行阅兵。
乌鲁木齐的老百姓很久没见过这种阵势了,上一次到乌拉泊去迎接解放*,还是年王震兵团解放*的时侯,当时最先进入乌鲁木齐的是做为先遣队的战车营,六*主力是分别乘苏联运输机和汽车陆续到达的,当时*很乱,部队进驻后忙于接管城防,维护治安。进入五十年代,北疆的部队陆续改编为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骑一师进疆前,北疆没有野战部队,这一次,乌鲁木齐是以社会和平、民族团结的崭新面貌来欢迎进疆部队。*人热情爽快,又是当地最好的季节,瓜果梨桃,烟酒糖茶,各族群众有什么给部队拿什么,令征尘未洗的骑兵们大为感动。
骑一师常年在高原上战斗,开荒,又刚熬过三年自然灾害,在甘南苦了很多年,官兵们没见过这样的场面,那时的*,比西部其他地区供应要好,老兵们共同的感受是到了*,环境大变,苦尽甘来。
当年进乌鲁木齐,陈麦志和焦忠文两位老人,一个骑马,一个乘车,对当时的情景依然难忘。
陈麦志老人回忆:
"62年进疆,我当时是四连二排四班长,老班长姜生杰已经退伍了,我们排还是米发排长带着,从甘南骑马到兰州,然后人马分开,都上到闷罐子车里,一直到盐湖车站下车,那时候铁路只通到盐湖,在乌拉泊,团里进行了重新编组,骑马的一部分,坐车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控马队,负责带着多出来的马匹,然后我们骑马成三路纵队,进入乌鲁木齐市区。"
”当时*发生了伊塔事件嘛,为了震慑坏人,我们就是要把动静搞得大大的,沿着乌鲁木齐主要街道游行,让他们看到,我们又有骑兵,又有机械化,要让老百姓放心。”
”骑马的这部分由赵子灵副团长带队,年开国阅兵他是白马连连长。我们手握马刀贴在肩上,把马头都拉起来,人马都是一条线,队列特别整齐,非常有气势,从三甬碑,走到南门,再到北门,一直到红山底下的西大桥,骑兵显眼,行*队列也比步兵长,加上乘车开进的,前锋到了西大桥,后队还在南门,那真是*容威武,浩浩荡荡。控马队的战友走的好像是河滩,当时都流传,说解放*十万骑兵进*。“
骑兵第一师进疆,编制人数在上下,实际进疆人数可能多一些。骑兵目标明显,冲锋起来更是飞土扬尘,气势威猛,人数容易被高估,年中央红*打下腊子口后,毛主席在哈达铺看到一张旧的《晋阳日报》,上面说陕北红*5万人在西兰公路活动,并且攻占了长武,才知道陕北有红*,从此决定北上,中央红*原本准备就在甘南发展根据地,对这段历史,聂荣臻、谢觉哉、杨尚昆都有回忆。这件影响到红*战略转移的大事,说起来还与骑一师有关,打长武的是陕甘红*26*骑兵团,正是骑兵第一师最早的前身,当时不过二三百人。
”我们这一路上,街道上瓜果飘香,人山人海,欢迎口号此起彼伏,拿着鲜花和慰问品的各族老百姓,唱着歌,跳着*舞欢迎我们,*老百姓那个热情啊,我们骑马,他们没法塞东西,就拿香水往我们身上喷,弄得我们每个战士身上都是香喷喷的,晚上我们在红山底下的河滩上扎帐篷宿营,我们几个跟着干部还沿着来时的路专门又去转了转,一直走到北门,看到满街道都是花瓣,落了厚厚的一层。“
陈老说的最多的,是群众多么热情,解放*在社会上的威信多么高,也许是从小吃惯了苦,对骑兵进疆后生活条件的好转,并不太在意,只说:“那当然,甘南那时总吃不饱。”轻描淡写的一句,显示出对吃苦已经习以为常。
焦忠文老人说起进疆,对*赞不绝口:
“进疆的时候我在四连三排七班,我们班长是文武志,当时的六班班长就是李友清,平叛时断水,把自己的尿掺上白糖喝(见本系列十七,李友清当时是米发排长的通信员。),我们七班是连里的尖子班。“
”我们从兰州上火车,一路往西开,到大站停下的时候,用那个板梯搭在车厢门口,先把马牵下来,饮水,遛马,然后再牵上车,先照料完马,我们再吃饭,一路上的大站,都有兵站和当地*府组织供应。“
”到甘谷的时候,当地武装部给我们抬来了馒头,柳条筐装的,我们还没吃,就有一群老百姓上来抢馒头,我们首长对大家说,别干涉,不要赶他们,我们就看着这些人把馒头一抢而光,这些人都饿坏了,等再送上来一些,火车要开了,我们抓点馒头和咸菜赶紧就上了车。”
“等进了*,一说哈密到了,气氛马上就不一样了,看到那些欢迎的人群,在站台上载歌载舞啊,那个热情啊,再一听那个《我们*好地方》,我们当时的那个心情啊,一下子就特别愉悦,特别兴奋,桃子、杏子,各种水果,还有香烟,全往车上扔,闷罐车厢里撂得到处都是。“
等到了吐鲁番,你再看看吧,一片欢乐的人群,人更多,歌更多,横布标高高拉着,写着热烈欢迎解放*进疆,瓜果、葡萄、各种慰问品雨点一样地往车里撂。我站在车厢门口看马,过来几个维族小姑娘,穿着那个漂亮的民族衣服,拿着东西就往车上扔,有瓜果,还有牡丹烟,不接受都没办法,我不抽烟,后来拿了几盒给我们班长了。
”到了乌鲁木齐,我们是坐解放大卡车进去的,我们拿半自动的和拿冲锋枪的分车,全部以标准的持枪姿势站在车上,在街道上整齐开进,乌鲁木齐啊,那是人山人海,一片热情欢乐的海洋,场面太壮观了,各种慰问品还是铺天盖地往车上扔,我们就这样一路士气高涨地通过市区,当天晚上住在了火车南站。
当时想不到那个场面啊,老百姓没见过这么多解放*,特别是这么多骑兵,我们也没见过这样热情的群众和城市,*老百姓不仅热情好客,各族人民对解放*真是真心实意啊,*民们都欢天喜地,那个气氛,那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
回想在甘南的时候,都呆在高原非常偏僻的地方,吃饱饭都困难,还经常听到枪声,有残匪嘛,和*一比,真是天壤之别。多少年以后,很多老战友说起来,都说*好,说*养育了我,我不会忘记*。“
当年在乌拉泊接待站负责接待工作的孙洪道*委回忆,当时乌市商业局、粮食局、食品公司等单位调集了大量米面牛羊肉,和用作上等马料的木垒豌豆,还有精河西瓜,吐鲁番葡萄,鄯善哈密瓜,驻地的通信营从自己的地里采来新鲜蔬菜,当时市面上许多副食品都要票,为此还专为进疆部队开设了一个小卖部。
*给骑一师官兵的感觉,无疑是全新的,骑一师同样给*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接待站床不够,骑兵们打地铺就睡,不提任何困难,还对接待站的工作大加赞扬;每天部队出发前,一律把室内外卫生和马粪打扫的干干净净;小卖部商品不限量,但没有一个人买东西,显然领导做过要求,骑兵部队作风相当严谨,纪律非常严明。
乌鲁木齐阅兵游行后,骑一师迅速向沙湾、乌苏、额敏、塔城一线开进,*虽然物质条件相对较好,但毕竟仍属边疆地区,骑兵师初入*,困难不少。
张平老人进疆时任团协理员,张老回忆:”当时*点名要我们骑兵去,想的挺好,到了冬天发现,骑兵养不起,骑兵过冬的马料不足。“
陈老回忆:”我们连到了托里,一个是搞训练,我们班训练一直抓的比较紧,米发排长督促的也很严格,我还搞过一些辅助训练的小器材,得到采用,当时部队提倡搞小发明创造。我们一到托里就搞过紧急集合,当时我们到野外下马,准备进行徒步战训练,回头一看,发现老百姓都跟来了,我们卧倒,他们也卧倒,我们起立,他们也跟着站起来,原来伊塔事件以后,局势还没有稳定下来,老百姓一看我们跑,误以为坏人来了,就跟着我们跑,我们开始训练,他们以为对面有敌人,弄得我们哭笑不得。“
”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出去给马打草料,托里附近有个老风口,要到那边割芦苇,当时打的芦苇都堆成了山,准备过冬用,那边路不好,装芦苇的汽车,经常把车上的战士给摔下来。“
焦老解释:“战马光吃草不行,必须吃料才有劲,一匹马每天要保证七八公斤料,马料是在草料里拌上大豆(指豌豆,不是*豆),再拌上盐巴,还不能让*马吃长草料,我们骑兵的行话叫不能吃面条,哪个班要是出这事,连里肯定要点名找你麻烦。草料必须要铡成两寸长的草段儿,才能给*马喂,每班每天都要铡草。进疆时在火车上那是没办法,没条件铡,马脖子上套个料兜子,只能吃面条。”
陈老记起平叛战斗的经历:”班玛平叛的时候,我们有一次追叛匪,我那匹马跑到一片沼泽地上,就再跑不动了,怎么都不往前走了,身上的汗像流水一样哗哗的往下淌,看得我心疼的不得了,就是因为长时间吃不上马料,体力跟不上了,后来,还是兰州*区用飞机给我们投下来一些“
焦老回忆:”当时确实挺困难的,以后马料的问题解决了,怎么解决的就不知道了。我们到粮食局去运马料,也不去套车,都是一袋一袋扛起就走,各种料是分开装的,回到班里再自己拌。当地的哈萨克牧民有时来逗我们,骑着高头大马在我们面前来回飞奔,他们喜欢赛马,我们只能接受邀请,结果5公里以内是我们撵他,他们的那些大走马确实跑得快,5公里一过,他们的马就不行了,耐力比不上我们的*马,如果比短距离的话,我们的好马也和他们的马不相上下。”
骑一师驻防的乌苏塔城一带,周围不乏山麓草原,都是肥美的天然牧场,在*解放以前,这里是三区民族*的势力范围,年为了对付三区骑兵,蒋介石把青海马家*的精锐骑五*调进*,后改番号为整骑一师,马家骑兵没有过玛纳斯河,也就到不了伊塔一带,49年随疆内其他国民**接受和平起义,编为解放*骑兵第七师。
年,民族*和骑七师(原整骑一师)都下马改为生产建设兵团。此后十年之久,这里没有骑兵,也不用养骑兵,虽然伊塔地区自古盛产良马,是骑兵的用武之地。这次骑一师紧急进疆,当地准备不及,可能光顾上人吃,忘了还有马喂,人吃马喂,才叫骑兵部队,很快解决了骑兵草料问题,还是得益于*独特的自然资源。
说到*马,焦老充满感情:“战马是我们骑兵的无言战友,困难时期,你拿点好吃的喂它,不仅不会咬着你,吃完了还要舔舔你的手,料兜里的料吃完了,还会晃晃料兜让你看,示意吃完了。*马都是有档案的,后臀上都烙着八一*徽,*骡也一样,我们部队有一匹大骡子,大青山时期就立过好多次功,能把弹药送到最前沿上,去世了部队给开追悼会。*马是绝对不能吃的,死了必须掩埋,在托里的时候,有匹马不行了,当时我们跑了很远的地方,偷偷地给埋好,不能让人发现,就怕被人挖出来吃掉,那样我们骑兵感情上受不了。”
陈老说道:“后来我们在托里办了个*马场,王文才*委亲自抓的,*马场不仅养*马,还养牛养羊,连队那时候吃的羊肉,都是我们*马场自己供的,场里有个哈萨克老*工,养马养的特别好,还带医生给他看过病,现在还有印象。”
问到焦老,*的羊肉是不是比甘南的羊肉好吃,焦老笑了:
“在甘南的时候,我们哪吃过羊肉啊。”
阳光灿烂照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