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兴平
兴平最具人气、最接地气的
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有不少历史传说……
兴平醪糟与杨贵妃
兴平醪糟是陕西的一道风味小吃,汤式食品。选用高级糯米,经筛、捡、淘、泡、蒸后,并拌入特制曲母,利用一定温度储封发酵而成。以气味醇香、清甜质绵、耐饥止渴、益脾健胃而著名。
话说天宝十五载,安禄山破潼关,杨国忠倡唐玄宗逃往四川。玄宗乃命龙武大将*陈元礼领六*马九万匹出发。玄宗独与贵妃姊妹及太子皇子妃皇孙等皇室成员和亲近宦官出延秋门,向西南而去。一行人行至离长安百余里的陕西兴平县马嵬驿,将士们干粮袋里的锅盔早已荡然无存,又饿又疲乏,都特别痛恨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兄妹,于是六*停顿不肯前进。*士故意诬说杨国忠与叛*勾结谋反,遂将其杀掉。杨国忠既死,大将*陈元礼上奏玄宗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应再在左右,请陛下割恩,一同正法。”玄宗无奈,不得已而赐贵妃自尽。遂命宫监将*宦官高力士牵贵妃到佛堂执行死刑,用白练缢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不朽名句传诵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宦官高力士将杨贵妃牵佛堂,即将行刑,高力士请杨贵妃留下遗嘱。贵妃含泪拜佛道:“佛爷,佛爷!我杨玉环在宫时,哪里防到有这个结局?想是造孽深重,因遭此遣,今日死了,还仗佛力,超度阴*。”说至此,伏地不动披发委地。高力士闻外面哗声未息,忙将贵妃牵至佛堂后院一棵梨树下,解下罗巾,系住树枝。杨贵妃不禁泪下如雨,泣不成声道:“可叹荣华富贵过眼烟云,如今命该如此,虽香消玉殒死而无怨,只求临行前喝一碗兴平醪糟,以表对大唐饮食文化最后的怀恋与赞美,而且权当痛饮壮行酒,但愿十八年后又是一位美人儿!”
高力士应允了杨贵妃的最后请求,传唤一名宫女用托盘端进一碗兴平醪糟。该宫女容貌酷似杨妃,而且杨妃对该宫女有救命之恩。于是酷肖杨贵妃的宫女以死相报,心甘情愿充当替身,与贵妃换了衣裳。在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关头,佛堂兼行刑室里仅有高力士、杨贵妃与宫女三人,被白练缢死的是酷似杨妃的可怜宫女,而身穿宫女衣装、手端托盘及饮尽兴平醪糟的空碗而出者,才是真正的杨贵妃。由于是暗箱操作,调包计得以成功,杨贵妃金蝉脱壳死里逃生,终于东渡扶桑。兴平醪糟从此名声鹊起,饮誉四方。
有诗为证:
兵变马嵬驿,命系一杯醪。
杨妃东渡怨,犹念大唐潮。
荞面饸饹与汉武帝
淳化特产饸饹是淳化县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荞面饸饹制作工艺,被列入咸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淳化县荞面饸饹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早在元代就已产生。荞面饸饹制作包括面粉加工、调面、压制、熟辣椒、煎臊子汤等有一整套非常考究的制作工艺,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筋长光亮、香辣宜人、柔瓢可口”的特点,成为大众所喜爱的面食。
淳化荞面饸饹源远流长,两千年前即已滥觞,汉武帝出巡淳化,见甘泉宫外紫花清雅艳丽芬芳,闻知此乃荞麦,果实所制饸饹乃一道美食,遂心花怒放,玉箸刚举,顿觉芬香扑鼻,味道鲜美,别有滋味贻芳,不逊山珍海味,远胜玉液琼浆,龙颜大悦,赐为御宴,为出征将士壮行,作凯旋*队之犒劳奖赏。一时,宫中文武竞相效仿,京城内外争先品尝。深巷柳荫下,挑担小吃叫卖;通衢大道旁,专营饭馆开张。淳化荞面饸饹由此名声远扬,遍传都城长安,远播华夏城乡。
御面与姜女
御面是陕西渭北地区长武、彬县、旬邑及周边地区的汉族风味特色面食。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御面食用时,先切成薄片,然后佐以熟猪肉(或熟牛肉)、葱花、香菜、蒜泥、芥末油(或香油)等凉拌。御面片白如玉状,薄似蝉翼,其佐料或绿或*,形色俱佳,味道极美。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过了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后来八国联*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虽经多年的演变,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创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炼淤面、蒸淤面、切淤面。
蓼花糖与慈禧太后
蓼花糖样子像鼓槌形,金*色的表皮里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独特,成为陕西省汉族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于明代已有生产。原名辽化糖,清代改为蓼花糖。其用料为江米、芝麻、白糖、饴糖等,经制坯、膨化、成型等三十余道工序制成。
清光绪二十六年(年),八国联*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乾州锅盔与武则天
乾州锅盔是陕西省独特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其显著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
乾州锅盔历史悠久,始于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在修筑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将其墓址选在奉天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这个方向为“八卦图”中的“乾”,遂将所筑之陵称为“乾陵”。奉天县后来也被改为乾州、乾县。修筑乾陵,工程浩大,征集的民工和监工的*队数以万计。每日需要大量饭食,一时难以制作出来。于是,民夫便用头盔烙饼,以应急需,这样烙出的饼,形似头盔,所以就叫“锅盔”。这种锅盔香味异常,既耐饥,又久放不馊,颇受民工和士卒的欢迎。后又经不断改进,更加可口。乾陵修成竣工后,随着修筑乾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锅盔馍”,却因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延续到今。
乾县豆腐脑与年羹尧
属于“乾县四宝”中的一绝,不仅豆腐细腻,而且嫩滑顺口,且营养价值极高,已“酸、辣”为特色,是补品中的瑰宝。
清朝雍正年间,武将年羹尧性情残暴,但却非常讲究饮食,三天两头摆酒设宴。山珍海味,美膳佳肴,吃得烦腻了,责令厨师变换花样,厨师绞尽脑汁,总不合年的胃口。真是吃鸡旦要剔骨头,难侍候极了。没办法,管饮食的头目,在各地查访名厨。他打听到乾州有一个擅长作豆腐脑的农民,便命人带来试作,年羹尧一吃非常满意,便把这个农民留下,专作豆腐腋。有时年还专门设宴招待同僚共食豆腐脑。时间一晃过了几年,这个农民因年老体衰就回乡了。年想吃豆腐脑的瘾来了,便令其它厨师制作,但味道极差,年一气之下,将厨师杀了。另叫人做,仍不满意,这样一连杀了几个人。厨师们每日提心吊胆,唯恐丧命便托人又将这个农民请来。年一吃他作的豆腐脑,果然味道特殊,便问:“你作的豆腐脑为什么这样好吃”,这个农民说;“我家乡的人不论男女都会作这种食品,一般用豆汁加石膏制作而成,给你作的还另加鱼髓,因此好吃。”
礼泉烙面与周武王
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是陕西关中地区汉族特色面食。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在古城咸阳说起关中面食,每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然而此面在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风头之盛甚至影响到了相邻的乾县和永寿县。
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
武功旗花面与明孝宗正宫娘娘
武功镇起花面是一种面食。选用精粉制作,面条细而长,以大肉、鸡肉婉汤,蛋饼、*花、葱白为佐料,酸味出头,是一种当地群众非常喜欢的面食,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一般用来招待贵客的,主要以优质面粉制作的面条为主料,汤料是以高汤辅以其他材料制作。臊子是以*花、木耳、海带丝、鸡丝、大肉炒制而成。漂菜是以葱花或韭菜花、蛋皮花、等制作而成。成品以“薄、筋、光;酸、旺、香”著称。
明孝宗正宫娘娘得了一场怪病是茶饭不思,众太医束手无策。恰巧宫中有位厨师,农家出身,知晓娘娘是多食山珍海味,肉食过剩所致,于是便在清凉的鸡蛋汤内下了几根手工面条,伴有臊子、葱花、姜丝、鸡蛋饼等,调味以陈年老醋出头,正宫娘娘连吃几碗,皇帝听闻大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在吃的时候,皇帝看到碗内臊子菜和菜油*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明孝宗遂起名旗花面,列为宫廷御饭。
泡泡油糕与李世民
泡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
公元年,唐王朝建立以后,先后在今三原县的北部原区兴建了开国皇帝李渊以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等帝王的宏大陵园,即献陵、庄陵、端陵。于是三原的北部原区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从事狩猎的重要场所,经常是帝王御驾前往,王公大臣们的活动也甚为频繁,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络绎不绝。这条道路上有个村子距京城长安和原区均不远,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场所,人称“王店”。这个村也成了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常来常往的地方,随之兴起了物资交流、集市贸易,王店也成了兴旺繁华的“王店集”。
据传说,在“王店集”上有一个专门制作油糕的小吃店,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润滑、馅软甜香,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有一天,被前往北原狩猎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尝,连连赞道“好、好、好,见风消”。对泡泡油糕赞不绝口,并将其作为宫迁食品。于是该店的名声大振,生意非常兴隆,小吃店经营的油糕也得以广泛流传。
琥珀糖与吕不韦
琥珀糖,四方方,焦*颜色琥珀光。吃到嘴里光粘牙,咽到喉咙甜哽嗓。琥珀糖,菱形样,既是药来又是糖。大人吃了止咳喘娃娃吃了气血壮。……
相传秦始皇的相父吕不韦为了给秦始皇的母亲治疗气管炎,经过四处求访,精心研制,特制出了色泽焦*,香酥爽口,具有润喉,止咳、消痰、温中化食药效的琥皮糖,秦始皇的母亲吃过几日后病情顿消。琥皮糖随之广泛流行于朝野,因其口感好、疗效显,后世一直沿用至今。据文献记载,清乾隆皇帝常以此糖作为“夜点”,并赏赐身边的妃子宫女。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一日,慈禧一行在去扶风法门寺降香回归途经咸阳时,因外感风寒,咳嗽不止。咸阳知县敬献琥皮糖,慈禧食后,顿觉病情好转。病愈后,传旨送来咸阳琥皮糖,仔细凝视,见其糖色金*,内含核桃仁,奶白如玉,酷似琥珀,遂命将此糖改名为“琥珀糖”。从此,咸阳琥珀糖更加名声远播。
(本文来源于咸阳日报,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风尚兴平推广合作: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