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帮贫困村建的养蜂场出蜜了,同事们都想买一点尝尝鲜。
7月15日,趁着休息日,记者来到长武县彭公镇马坊村,刚一到新建成的养蜂场,门口的狗不但不咬带路的驻村包扶干部,反而像见了主人一样摇头摆尾,好一副“奴颜婢膝”相。
狗咬人不是新闻,那狗不咬人能成新闻么?记者特意在村里转悠了一圈。
马坊村是咸阳日报社和当地两个部门共同的脱贫攻坚包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帮扶,至年底,仍有40户、39名群众尚未摆脱贫困。
作为市级包扶单位,报社坚持包扶村的工作优先支持,包扶困难优先解决,包扶资金优先拨付,社领导及结对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中,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送*策、送技术、送温暖,张雪斌、张会民、王贤等一茬又一茬驻村包扶干部让村民得到很多实惠。
年2月7日,新一轮驻村干部、报社要闻采访部主任刘涛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马坊村。
进村伊始,一个问题在脑海回旋:马坊为啥穷?村干部答:没脱贫产业,经济没支撑。
他带领帮扶组李石、赵磊一起,下田间、进果园,访农户、摸村情。
村北面有条骆驼沟,三面环山,被密密麻麻的槐树林覆盖。这让他意识到这是一处天然的养殖蜜蜂的好地方。
再一深入调查,了解到村里有好几户村民有养殖蜜蜂的经历。62岁的黎仓虎有20多年的养蜂经验,是个闲不住的能人。
一个念头在脑海里形成——要利用当地资源和村里能人,脱贫产业就能长久发展。他和包村的长武县*协副主席贾文、镇领导交换想法,大家不谋而合。
有了带头人,还得有资金。刘涛马不停蹄,多方联系,争取支持。
山花烂漫的季节,农历二月二,民间习俗龙抬头这天,马坊村第一个脱贫产业——蜜蜂养殖基地破土动工。
平场地,购建材,引水管,通道路。
5月25日,一个投资近百万元、养殖规模箱、名为秦王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建成。60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其中5户贫困户进场务工,在家门口就增加收入。
看到头顶嗡嗡飞过的蜜蜂,他欣然为古色古香的养殖场大门自拟对联:花放槐林飘芳菲,蜂蜜枝头酿甘甜。横批:蜜园。
——愿马坊村百姓的生活甜甜蜜蜜,源源不断。从动工到建成,满打满算88天。
这期间,刘涛几乎天天跑工地,蹲现场,连看场护园的大狼狗都熟悉他的身影和脚步,见到他如同见到主人。
马坊村七个村民小组户,口人,居住分散,出行不畅。他接过接力棒,破解难题,终于使村里道路硬化工程全面铺开,现在总长多米的8条道路已全部完成水泥铺设,公刘路、英才路……路路直通村民家门口。
“两房户”(无房户、危房户)是脱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最后五户危房改造迟迟动不了工。他进东家门,出西家户,摸实情,听民声,解心结,一户一策,“对症开药”,使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如今,黎碎牛等五户危房改造户的新建房屋已经竣工,正在装修装饰,很快就能搬进新居。
帮扶干部的真心付出被朴实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70岁的贫困户黎拴灵,收入单一,包扶干部帮她找到公益岗位。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黎拴灵买了四包磨砂猴香烟,硬是塞进他们手里,以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谢意。盛情难却,刘涛收下这特殊的礼物,“礼尚往来”安排两位年轻的队员买了一箱奶立即给黎拴灵送去。
张雪瑛74岁,老伴去世早,三个女儿嫁人成家,一个儿子在外地修理摩托车,老人自己种点地。经过持续帮扶,她告别窑洞搬进新房,两年前摘帽脱贫。
万万没有想到,3月18日晚上,张雪瑛悄无声息而去。刘涛和帮扶的同事一起前往吊唁,在老人灵前深深鞠躬。
“你们为我妈真是操了儿女心!”张雪瑛的女儿哽咽致谢,径直挪步到灵柩前,想揭开还没有钉棺的棺盖:“你们看,我妈走的时候很安详!”
——入殓后的逝者,只有至亲的人,才能有此礼遇。“不惊扰老人了。”刘涛急忙阻止住。
就是这帮“拿着笔杆子”的新闻人成为“精准脱贫人”后,一如既往地沉在基层、泡在群众中,用尽心思给贫困群众多办实事、增加收入。怪不得,养蜂场的狗不咬他,反而摇头摆尾欢迎。
end
来源:咸阳日报
编辑:李阳妍
审核:赵俊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