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的麦苗长在肥沃的沣河两岸。
这一日的天气晴好,我应陕西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的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张秉勤、董长明二位先生的邀请,前往西周丰镐都城遗址,探访中国灵沼冯村后稷故里,走近周公采邑鲁坡头探寻制礼作乐文化源。汽车绕过正在修建的昆明池,首先来到灵沼街办的封稷村(现名冯村),停步在后稷姬弃故里大头爷像处。藏身露首的后稷姬弃塑像守望庄稼。四千二百年以来子子孙孙们播种忙。冯村见到几位八旬老翁给我讲述当地大头爷的传说和祭祀大头爷的习俗。当地村民传说里的大头爷就是农耕始祖后稷姬弃。村民们祖祖辈辈崇释祭祀大头爷,大头爷教导人们掌握农时和播种果蔬五谷。传说后稷姬弃临终遗言,埋葬时将他的头露出地面,期盼着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这让当地人世代有了大头爷像供奉田间的习俗,也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近年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扩张,农村的村舍呈现混凝土结构化扩展的特点。冯村原先旧的大头爷像已经被拥挤到狭小的街巷里,让大头爷根本就看不到庄稼。怎么告诫子孙后辈端好自己饭碗呢?怎么表现重视庄稼耕种和庆祝收获的农耕文明呢?于是乎,村里这几位老者出面了,走村串户,动员全村村民,集资善款,并在村南一块堆放垃圾的*土坮上平整出一个空间,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大头爷像,并让大头爷面南而向,可以望得见灵沼河两岸的麦畦,真是一派田园农耕风光。这个大头爷像真的都有以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了。当地冯村村民们还在大头爷像的旁边立了一块碑,上书“后稷姬弃故里”字样,以此将这里变成灵沼的“中华农耕文化广场”,并且在庚子年九九重阳感恩节那一天隆重举行了后稷姬弃诞辰纪念活动。冯村村民们认为,每年的深秋时节,收获了庄稼,播种了小麦,农闲时间里都要搞一次风情浓郁的中华农耕文化活动,利用周公制礼作乐文化礼筑家乡,隆重纪念中华农耕始祖姬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实际行动表达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美好心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对于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们而言,理解并支持当地民间所称的大头爷就是农耕始祖后稷姬弃,并不以为奇怪。但是后稷姬弃就是西周王朝追认的始祖。传说姬弃诞生之地,究竟在长安?在武功?还是在山西稷山?尽管还有争鸣,然而姬弃是五帝之一的常喾和姜嫄所生,并被尧帝封为农官,就是农业大学校长,称为后稷。这样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里都有所表述。董长明先生研究认为,夏末帝王不重视农耕,逼迫当时的后稷不窋以今天杨凌农科城一带出逃到今天的甘肃庆阳一带继续发展农耕文明。不窋传位儿子鞠陶。鞠陶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建立起*事制度,设立公刘一职让儿子负责,以对抗戎狄侵扰。公刘就是掌管兵器的尊者。后稷子孙继承过程中将公刘变为继承者的尊称。数代公刘为摆脱犬戎的侵扰,带领族人从庆城又迁到豳,即现在的长武和彬州一带。古公亶父的时候,为了躲避戎狄侵犯,周族人群继续南迁,回到了渭水流域的西岐。这就是《诗经》里记载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史迹故事。古公亶父的治理范围从泾河流域扩张到渭河两岸,我的家乡周至历史文化学者认为,周至西部的*土坡地就属于古公亶父的治理范围,留有周亶王凿石门的遗迹,还有姬家沟和姬亶庙的遗存,乃至因此认定“周至”古时写为“盩厔”就是西周立国前的根据地证据。我从网络上看到,西安税务系统的书画家顾克美先生,初稿于年5月3日,修订于年11月20日的《秦岭泥峪河上游石门探险考证记》一文对此周亶王凿石门有实地考证并留下影像。西安市鄠邑区王郭村刘少兴先生考证认为,周至的黑河以东到鄠邑区的涝河以西地区,周文王时代却还属于商王朝的崇候虎的古崇国地盘。王郭就是崇伯鲧筑城的遗存,也就是大禹的故里。古崇国的历史在西周立国前存在了上千年。当地有登高首阳山拜祭崇济大王的习俗。首阳山下许多村里都有高山庙。文旅产业专家王建红认为,终南山下的民间朝高山文化现象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