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种基本味在锅中变化及相互间的作用
中国古代道教有些道士喜欢炼丹,把各种矿物、药材、水银(汞)、珍珠等混合在一起,经加热形成一种全新的产物,称之为“仙丹”。据说服用仙丹后,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永远活在人世上。无独有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年)在他的《西游记》里也有如此描写,可谓是地上、天上都在炼仙丹。吴承恩老先生没有写天上的太乙老君是否炼成了仙丹,却把大闹天宫、违反天规、惹出众怒的孙悟空,在高温下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故事写了出来,孙悟空在炼丹炉里不但没有被烧死,反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路漫漫长途跋山涉水的取经路上,就是凭借着这双火眼金睛,孙悟空透过表面看本质,认清了伪装成农夫老人的妖怪,变换成美女的妖魔,化险为夷,一路护送师父到达西天取回了真经。
小说《西游记》里杜撰了许多这样的故事,每段小故事都蕴藏着深奥的哲理,只是一般人领悟不出罢了。比如,孙悟空忠心耿耿、武艺高强、吃苦在前、任劳任怨,却时时被唐僧误解,下岗,返回老家花果山;猪八戒,私心重、爱女人、贪吃喝、武艺平平,不担责任不担尘,取经路上一帆风顺,从未受到师父的批评指责,取经任务完成后,还受到佛祖的嘉奖册封;沙和尚,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尊敬师父、团结同志,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专捡重担挑(取经路上挑了一路担子),还从不给领导(唐僧)惹事。
在小说《西游记》里,大文豪、哲学家吴承恩通过塑造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四人形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项宏伟事业的成功,领导者要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手下要有能文能武、知识丰富的人才、干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避免“窝里斗”,这样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现如今不是在讲振兴陕菜吗?不是在提升陕菜品牌吗?陕菜的振兴和品牌的提升,要靠真刀实干、要靠严谨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试验方法,要靠全省厨师的齐心协力,把真东西拿出来,把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拿出来,就像飞奔在祖国大地上的协和号高铁,横跨在海面上的港珠澳大桥,袁隆平亩产数千斤的杂交水稻,贵州世界上口径最大、射程最远的天文望远镜等等。这些真东西摆在世人面前,难道外国人对中国能不刮目相看吗?
同样道理,在振兴陕菜、提升陕菜的过程中,要把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好菜肴、好小吃、好面点挖掘出来、制作出来、创造出来才是正路。一味地在打扮装饰、点缀围边,不能食用物料的衬托上动脑筋想办法,那只能是浪费时间、消耗精力,收效不大。试想,打扮再好看的菜肴能与经典油画,精致雕塑,插花艺术在视觉享受上相媲美吗?不能,吃饭的目的在于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健康茁壮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享受,成为味觉、生理上的享受。一种味道上乘的食物吃下后,味道的记忆会长期存留在大脑“海马区”,即便数年后,看到那种食物时它的味道也会被你回忆起来,这就是菜肴的魅力。难怪在北关正街十字西南角有一家店名叫做“外婆印象”的川菜馆;大兴路上有一家起名“儿时记忆”的小餐馆。大概这两位老板熟知神精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吧。好了,闲话太多,还是谈正题。
假如我们把道士的炼丹炉和厨师的炒瓢(锅)相提并论的话,二者都是在高温下进行的。我们知道,高温可加速促进物质的分解、分散、聚拢、变性、化合等作用,生成或产生出新物质。比如,铁矿石经炼钢厂工人们的手就可变成硬度、韧性、厚薄不同的各式各样钢材;有机树木的枝干,在土窑中经烧制就变成了无机木碳,以前吃涮锅、烤羊肉串、打白吉馍、烙锅盔、冬季宫廷里和富贵人家烤火取暖,所用燃料都是木碳。毛主席著作里面的《为人民服务》一文,就是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张思德烈士就是在年延安大学生产运动中烧木炭,应土窑倒塌牺牲的。
高温环境促进加速了物质转化,酸、辣、苦、甜、咸五种调味料(品)也不例外,它们在烹调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由于这些变化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作者才疏学浅,仅仅从质传的角度谈谈。重置传递的角度看,调味不仅涉及调味品向食材的扩散,及食材对调味品的吸附,而且涉及到因投放调味品,食材内部与环境的渗透压不同而引起的渗透现象,所以调味过程就要考虑与调味浓度的关系,又要考虑锅里温度和受热时间的影响。下面以实际操作为例,从理论上说明道理。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烹饪以动物性食材,为主料的菜品时,首先要对主料进行腌制或叫“码味”。烹饪教科书上称之为“加热前调味”。其目的使食材有一个基本的味道,并且除去一些腥膻异味。其原理是,多数动物性食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很大,表面又分布有许多极性基,能吸引食盐中的钠离子和食醋中的氢离子,其溶液的摩尔浓度很小,渗透压很低。调味时加入的各类调味品,如食盐、酱油、白糖、料酒等,形成一定的浓度的溶液,这些调味品的分子量比较小,溶液的摩尔浓度大、渗透压高,因此存在着渗透压扩散的现象。一方面,食材内部的部分水分通过细胞膜向外渗透,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很大,不能透过细胞膜,但外部调味品因分子小,可以通过细胞膜向食材的内部扩散,是食材内的渗透压逐渐趋于平衡,码味的时间愈长,调味品向食材内部扩散的量就越多,调味品在食材内部的分布也就愈加均匀。
原西安东大街骡马市东亚饭店(荘)永全师傅,学徒时师从南方人,上海师傅许伯泉烹制鱼类菜很有水准,作者发现他腌鱼肉食中放入葱节、姜片,看来很有科学依据。当加热时扩散到鱼肉内部的姜酮、二硫化二丙烯等物质挥发出来与鱼香混合,就能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香气。畜肉用料酒腌过后,酒中具有香气味的酯类扩散到肉中,就是肉的风味更加美,酒中的乙醇也会与脂肪中的脂肪酸结合生成带有香气的酯类物质。
陕菜古老品种中的“油爆肚仁”、“汤爆肚仁”、“爆双脆”、“汆双脆”、“桂花肚仁”、“软炸肚仁”等,已近乎失传,现在没见到那家餐厅在经营这些菜肴,究其原因无非是,食材普通(猪肚子)但剔剞较难,火功要求极高难掌握,食材的特殊性质使调味品难以黏附。这是因为猪肚子(胃)的贲门部位有平滑肌组成,鱼做成瘦肉的横纹肌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平滑肌机前为粗糙,而且运行较大,所以有些厨师采用将肚丝浸泡在一定浓度碱水中,利用碱的腐蚀作用,削弱韧性;有的师傅加入食盐、糖等调味品稍加腌制,由于进行渗透与扩散,肚仁发生某些物理与化学变化,从而促进了肌纤维的柔软性。即便采取这些措施,烹制时火功稍有欠火或过火,成菜仍难以咀嚼无法下咽。事情总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当肚仁在恰到好处的火候时断生,成菜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脆爽的口感是任何食材都无法比拟的。听师父说,旧社会有钱人下馆就是冲着这种口感上的享受点这些菜的。
往期回顾:
陕菜问答徐长安
调味技法浅见(一)
陕菜问答徐长安
调味技法浅见(二)
徐长安简介
中国烹饪大师、陕菜大师、陕西省餐饮商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陕西省饭店协会副会长、《陕菜问答徐长安》专栏主编
陕菜问答徐长安工作室荣誉出品
主笔:徐长安
副主笔:张民民
顾问:刘永安
主任:刘峻岭
栏目咨询或-
编辑:赵雨凡
图片:网络
陕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