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文化建设,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但今日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呢?*的十九大报告在继承我们*长期进行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回答和阐释。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这段论述进一步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建设的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素,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化。
这一条说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中国共产*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开展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和实践的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做好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保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就会失去指引、走向迷途乃至归于失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
这一条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出中华文化一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和“*”,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中国和今日中国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若干论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治国理*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希望的。96年来,中国共产*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实际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继承、维护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远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的文化。
这一条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产生、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时间、空间所提供的客观条件,有什么样的社会和时代的客观条件,就会孕育、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言,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什么人主观臆想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基于当代中国的具体文化和各方面实际,结合当今时代的各方面客观条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产生、发展起来的,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如果脱离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当今时代的具体条件,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不会孕育、产生。即使基于这样的实际和条件孕育、产生后,如果再次脱离实际和条件,那它也不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只能是走向衰败和没落。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一条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这里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长串定语规定了先进性,“社会主义文化”规定了本质属性,前后合起来,同时符合这两个标准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规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关系文化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我们*革命时期讲建设新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今天讲建设先进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者的要旨都在强调文化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根据这一论断,具体到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引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因此,从发展方向和本质属性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面向而非背离现代化、世界、未来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而非媚外的愚昧的小众的。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熔铸于*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
这一条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中国共产*作为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创造了伟大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改革和建设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革命文化是我们不仅不能抛弃而且需要不断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砥砺着我们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需要努力建设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是一个动态向前的过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继承和熔铸了*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
这一条说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为人民服务是由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我们*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内,应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个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会具有广泛代表性,从而拥有深厚的力量源泉。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属性决定的。文化作为*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进方向自然要从属并决定于整个社会特别是*治、经济的发展方向,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特别是*治、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日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然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发展客观规律的,是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正确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必然要坚持这一方针。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初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十九大报告将这一方针提高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要遵循的基本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对革命文化和已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和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转载自“中国文化报”(作者高长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处长、副研究员),转载时文字有改动,转载请注明。
欢迎在文末发表留言评论,
也请别忘了动手点赞支持哦!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