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河流的下游是平坦宽阔的,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河的下游,都是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的经济发展区。
可是黑河流域不一样。
越到下游越成一线天了!
丁家镇丁家村和梁河接壤,可是这里的情形与梁河不一样。河流两边的山好似关系亲密,分不开一样,近距离的对峙着,凭借目测大概有三百米远吧,山脚下夹一条河流,河流很窄,仿佛桀骜不驯的野马被驯服了,乖乖的在河床里游走。一条水泥硬化路沿着河边向下延伸,完全根据地势,有时候是下坡路,有时则是短暂的陡坡,或者是急转弯,猛上坡,好似任性的孩子,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如果是第一次来,不管是开车还是骑行,路况不熟就不敢急速前行。这样的一条直通大路和许许多多的乡村路连在一起,如果在空中看起来,定然如同印象派画家的画,或者吹画的墨迹,很有艺术性,没有什么规则可以寻找,因为,庄子是老早修成的,路是后来踩出来的。庄子是根据窄窄的河边地势修建的,有高有低,有疏有密,道路就随着庄子走,很有个性,是自由派的作风。
和梁河片区的相比,长武丁家一带的庄稼人修建的房屋有所不同。全新的大面积的异地搬迁的几乎没有,土木的房屋没有,绝大多是砖混结构房屋,或者是砖木结构。每家的房屋修建不高,感觉有点低矮,不过很紧凑,上房和厢房是紧紧地挨在一起的。就连大门口也是紧凑型的,能容下架子车进去,大型的拖拉机根本进不了。有的的房屋看起来有些年成了,墙壁上出现斑驳痕迹。很多人家大门敞开着,院子里有人走动,或者正坐在院子里剥玉米,有的玉米棒子整整齐齐摞在房檐下,金*色装扮了秋天的颜色,也装扮了农家小院。
在路边,有一处广场,有一亩地大,正方形,砌了很高的台阶,砖铺地面,正面是背景墙,写着“黑河川区农副产品展区”等字样,东西两边是展台,两边的角落有辣椒、西红柿等蔬菜瓜果的造型。可惜,日落*昏,没有人气,空落落的台子如同空落落的村庄,极为落寞。我想,这是一处象征性的标识,标志着川区发展果蔬,这样的集市很难红火起来的。是不是*绩工程,不得而知,只有这一带的农民知道它的用处罢了!
沿着河岸走,到张代河这里,公路分叉,一处是靠南边的盘山路,上去就是长武的五里铺,一处岔路口是沿河流下游走,明显道路很窄了,农户逐渐少起来了。不过看到“幸福院”不少,几乎是每个村子有一处,小小的院落,集中供养着一些孤寡老人,颐养天年,很清静的院子,在很清静的大山里静默着,看着这些,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有幸福和祝愿,也有悲凉。
过了丁家就是枣园镇,基本上这一带风貌是一致的。最大的特点是农村的老人多,年轻人几乎不见踪迹。空巢老人是农村的一大特点,也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落寞的村庄仿佛秋天里的树叶,招架不住季节的风,哗啦啦的变了颜色,回归大地。乡村的风采,在画家的笔下应该是最好的,在现实生活里是什么色彩呢?灰色,灰色是最好的代名词。当然这灰色,也是一种本色,平静安详,静养生命,在这里养老是最好不过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山水相伴,平静安详,是最好不过的生活佳地了!可是,多少年后,这些乡村还会有多少留守的人烟?是不是苦心开辟经营的地方最终还是要归还给大山河流。我们都知道,川区里,很多人为下一代在城里买了楼房,因为,没有这一步,就没有媳妇进门,就没有下一代的下一代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直以为,沿着硬化路走,沿着村庄走,能看到河流的终结处——流入大河。可是,在枣园镇,我们走到了尽头,穿过一处河上的大桥后,我们以为有这样的双车道路桥,前面必然有大一点的村落,可是却到了断头路。沿着北边山脚下有五六户人家,刚修好的水泥硬化路通到大门口,可是突然就没路可走了。问一位在门口的老大娘,前面可有路走,她说没有了。要走的话就要趟过河去,因为没有桥。问下游有村庄吗,她说有,好像叫泥沙什么的,可是自己活了五六十年,没去过,听人说有!
终于证实了,沿着黑河下游并非一直有路,一直有村庄。
那么下游是那些地方呢?什么地貌呢?是不是越来越窄了呢?这些疑问恐怕就成谜团了呢!
站在枣园的南边的半山坡上,看到有一条盘山路,约10公里就到长武县城了!这条路和南边的灵台连接,许多重卡爬行者,看来是一条交通大动脉了!俯视黑河川区,河如带子,川如沟渠,零零星星的村落和炊烟证实着这里的生机,大棚和公路证实着*的阳光照射着每一个角落!
期待乡村振兴,也期待乡村走向更好的地方,乡村不再是这样的乡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