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我的扶贫故事18年成就天路精神丨平塘
TUhjnbcbe - 2025/2/15 17:42:00

“有女不嫁冗阶郎,搭个窝窝就是房,整年只有一月粮,一年难得赶回场。”这首打油诗在平塘县西凉乡流传了很多年,真实描述了曾经平塘县甲茶镇团结村冗阶组的贫穷与落后。

这个曾坐落在大山深处仅有43户名村民的自然村寨,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只有那条盘旋在陡峭山崖的“毛毛路”,闭塞的交通条件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和发展。

我叫王长武,是地道的平塘县甲茶镇团结村冗阶组人,也是现在的村主任。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我,亲身感受到祖祖辈辈过着“肩挑背磨”的苦难日子,眼看喂肥了的猪抬不出去,生产生活物资运不进来。特别是每当看到寨子上10多个娃娃去村小读书,一到雨天或冬天,石滑路滑,娃娃经常摔倒,鞋子、裤脚全是稀泥。
  每当想起这些娃娃,看着寨子老少们吃苦,我的心里感到十分难过,心里就想,一定要为村民们修通进寨路。

年通过群众选举,我当上了冗阶组组长。上任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发动群众上山修路。当时我和大家说,我们这个地方一直受穷,为啥穷啊?就是太偏僻了,交通不便,路不通啊!
  大家在听了我的话,愿意跟着我一起修路。但刚开始修路时群众还比较积极。可是,干了没几天,群众都纷纷主动放弃了。
  面对陡峭的岩石,连牲畜都不能行走的小道,在没有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想要靠钢钎大锤开出一条山路来谈何容易。

看到大家打退堂鼓,我想如果我也放弃了,那就真的没希望了。于是我跑乡政府、交通部门进行对接。
  政府了解情况后,协调交通部门到实地进行了察看测算后,告诉我,想要修通这条路,没有万想都不要想,如此巨大的数目,对于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寨子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年,我也放弃了修路的念头,外出打工去了。在外打工期时我意识到,想要大家富,必须先修路。
  年年底,我再一次下决心回家,再次组织群众上山修路。在召开群众会时,大家都表示愿意投工投劳参与修建,但当听到需要每家每户出钱集资时,大家都不愿干了。

既然大家不愿集资修建,那我就每天扛着锄头,带着干粮,拿起工具来到工地上,搭梯坎、砍荆棘、排野水、翻挖泥土,口渴了喝几口山泉水,饿了吃几口干粮,这样一天天的干着。
  当大家看到我没日没夜扑在公路上,寨子男女老少渐渐被感动了,大家就参与进来跟我一起修起路。
  一年修一段,先易后难,先挖土后开石。但即使是这样,几年下来,也就只能够修一条仅供肩挑马驮的砂石路。
  随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到来,干部到村组宣传党的好政策,听到消息的我决定再次组织全组群众拓宽一条长4.7公里,宽4.5米抵达冗街的富民通组公路。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全组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时乡党委、政府的支持。

说干就干,大家投工投劳不说,还主动筹资参与建设,在积极捐资的时候在纸上按上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并承诺,通组路不修通我们决不退缩!
  看着纸上,对我的信任与期盼的大人、小孩密密麻麻的红手印,内心很感动。
  我一个山里娃、家里的硬汉子,一个人扛锤子没哭,一个人修路,没哭,我看到大家看着我的眼神,纸上一个个红手印,我竟然哭得像一个孩子。
  在年正月初八早上,我第一个扛起钢钎、大锤、锄头上工修路去了,而在我的身后,紧跟着的是扛着修路工具的全村男女老少。
  党的春风吹进门,修建天路拔穷根。到了年1月9日冗阶天路正式通车祖祖辈辈多年来的心愿终于变成实现。
  历经18年的艰苦奋斗,一条盘绕在悬崖峭壁间的“天路”修通了,成为冗阶连接外界的大动脉,让群众结束了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的历史。
  如今,冗阶组所在的团结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路一通,房子、产业拔地起,群众自食其力奔小康,群众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历经脱贫攻坚7年的奋战,团结村人居环境优雅的新家园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新装的灯、蓬勃发展的种养结合(种草、养牛)的农业产业。
  路通了,村里面建起了合作社,开始了养牛,规模最多的时候有多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老百姓都在路边边种起了皇竹草、在家里建了圈社养牛,由合作社牵头带领大家集体销售,我们的牛肉,现在远销广州买了两批赚了几万,每家每户至少赚了2-3万,这在路没通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内绕组村民李大敏高兴地说。
  全村公路通了,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抵计组村民杨秀坤说,以前从西凉街上回家,不到10公里的山路要走两个多小时,到县城办事,更是要提前一天去。现在从平塘县城开车回家,通过山脚村打通的新路,80多公里不到两个小时就到家了。  
  “玉带”绕青山,天堑变坦途。统计显示,团结村近七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全村户人全部脱贫,团结村新建和改扩建并升级硬化村级道路11条,总里程达87多公里,总投资约3余万元,解决了户人的出行难问题,其中贫困户有户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庆通讯员张维俊编辑何涛编审王璐瑶杨韬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扶贫故事18年成就天路精神丨平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