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能买到 https://m.39.net/pf/a_4365542.html6月的长武大地,麦浪滚滚,机械轰鸣,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在长武县小麦育种试验中心的试验田里,一位老人头戴草帽,身穿发黄的白色衬衫,顶着烈日正在麦田里指导采收种子。要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不会相信眼前的老人就是全国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梁增基。“他有效阻隔了条锈病南下”上世纪60年代,长武当地种植的小麦抗倒伏、抗条锈病能力差,最好的年份亩产也超不过50公斤,能吃上白馍白面是当地群众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年,年仅27岁的广东高州青年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偏远贫穷的长武县。几间土坯瓦房、一张漆皮脱落的三斗桌、一个三条腿板凳和一张没有席片的土炕。没有通电,要点煤油灯办公,冬季睡土炕、穿棉袄。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惊呆了这位广东鱼米之乡的汉子。面对渭北旱塬的贫瘠,梁增基彷徨过,可当他看到老百姓小麦不够吃,常年只能啃着高粱面窝窝头、吃着玉米芯和山野菜,遇到青黄不接时,就连路边的树皮都被人剥光的情景,他心软了,决定留下来。梁增基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育种试验。起初的几年,他用书信向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科学院请求引种试验,逐年从气候条件、品种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分析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和优势特征。小麦条锈病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一种危害性最大的“癌病”。梁增基瞄准适合长武当地小麦生长必须具备的抗冻、抗条锈病的目标,历经7年,采用杂交法,培育出、5两个小麦新品种。新品种小麦具备了抗锈病、抗寒、抗旱、高产等优势,其抗锈病的优势填补了旱作小麦的国内空白,亩产达到了公斤。年,梁增基经过9年辛勤努力,在改良的基础上培育出了秦麦四号,亩产达到公斤,在渭北旱塬、陇东地区的五个地市推广种植后,形成了一条阻隔条锈病南下关中的“隔离带”。时任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小麦育种组组长的李章评价说:“梁增基的最大贡献是把条锈病挡在了西北。”“矮秆的小麦也能高产,真了不起”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渭北黄土高原土地产能的提高,小麦在成熟期出现倒伏。农村俗语说,麦倒一把糠。年长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毫米,在试验田里,梁增基望着绝收的种田几乎绝望。可就在此时,万株枯萎的麦田里,一株长势良好、颗粒饱满的麦苗给他带来新的希望,这就是后来的小麦新品种长武。经历多年的试种,长武在抗叶枯、抗条锈病等方面出现了逐代退化现象。年秋,梁增基决定采用小黑麦代换系对长武进行改良,使长武的优势更加突出。经过改良长武,诞生了同系特性更优的长武。经过两年的预备试验、3年的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环节,到年长武在高产、优质、矮秆、抗条锈病、抗叶枯、抗冻、抗旱、抗倒伏等方面保持了绝对优势,丰雨年亩产可达公斤以上。在中国育种史上,半矮秆品种长武在年杂交,年育成,年审定,育成时间比文献记录的年审定的半矮秆品种中农9号整体早了7年。长武、长武的矮秆特性解决了上世纪80年代旱塬小麦倒伏问题,推广后,率先突破亩产公斤。两个品种累计推广万亩以上。一辈子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洪璋教授感叹地说:“旱地小麦亩产公斤,了不起!”丁家镇十里铺村村民张万福告诉记者:“老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提高了小麦的亩产,原来种4亩地打的粮食,现在只需要种1亩,余出来的地我们发展烤烟、玉米、果树等经济作物,现在我们不仅能吃饱饭,还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他是奇迹的缔造者”5年,72岁的梁增基退休后,依旧像以往一样天天“泡”在小麦育种试验田里,因为他所培育的长航一号还没有最后鉴定完成。他说:“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培育出旱塬强筋、高产、抗逆、综合性创国内一流的小麦新品种。”年,梁增基被陕西省委评为首届三位“三秦楷模”之一,作为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奇迹总是喜欢光顾为目标而奋斗不息的人。在梁增基的试验田里,他指着5块试验田说:“这是近年来我们培育的专门做面包的新品种,在品质、产量、抗病性、抗旱、抗冻等特性上表现都很喜人……”86岁的梁增基满脸喜悦、信心十足。他说:“还需要经过4到5年的区域试验,得到省审、国审之后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那时候,我们就不用从国外进口面包麦了。58年来,梁增基总是在创造奇迹——他改变了当地的种植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他育成的“”“”“秦麦四号”“长武”“长旱58”“长武”“长航一号”达到3个国审、4个省审,累计推广旱地小麦1.2亿亩,增产50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60亿元以上……(记者张丹通讯员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