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渊太原起兵的谋划中,除李世民之外,还有两个人居功至伟,一个是李渊的酒肉朋友裴寂,另一个就是被誉为有张良、萧何之才的刘文静,二人在两唐书合传居功臣之首。其中刘文静因佐命之功,被李渊诏命可“恕二死”,这就相当于被赐予了免死金牌,然而最终兄弟两人却同时被李渊处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星空,继续探寻手握免死金牌的刘文静为何不能免死的真实原因。
手握“恕二死”的免死金牌,刘文静为何还是被李渊杀了(中)
获得两道免死铁券,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李渊要起兵就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否则会引起各方面的猜忌,特别是隋炀帝派在他身边的密探,一旦考虑不周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也许真是天命,就在李渊为起兵寻找借口的时候,马邑校尉刘武周杀了太守王仁恭起兵造反,于大业十三年(公元年)五月占领了汾阳宫。这给李渊创造了一个起兵的绝佳理由,于是李渊开始以讨伐刘武周的名义招兵买马,为起兵作最后的准备。
但李渊的行动还是引起了他的副手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他们就是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眼线,一直对李渊的一举一动进行密切监视,以防止他有所异动。当他们发现李渊讨伐刘武周是假,起兵反隋是真后,就秘密筹划趁其在晋祠祈雨的时候杀了他。当然,他们的行动也处在李渊的严密监视之下,当发现二人的阴谋后,刘文静就带着太原鹰扬府司马刘政会来到大堂,当面状告二人企图勾结突厥侵犯太原,候再账外的李世民立即重进大堂,抓捕了王威、高君雅,为李渊起兵扫平了一切障碍,这其中刘文静功不可没。
大业十三年(公元年)六月,李渊正式开设大将军府,任命刘文静为将军府司马,管理将军府日常事务。坐了大将军府司马的刘文静首先向李渊提了三点建议:第一改换旗帜以彰显义举,表示彻底和隋炀帝决裂以收人望。第二联合突厥以壮军威,利用突厥骑兵优势提升部队战斗力。第三进军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稳定关中局势。
这三点建议提得非常好,但第二点操作起来却有点难,突厥骑兵作战确实勇猛,他们的战马个个都是良驹宝马,都是目前李渊最需要的。但突厥人一向不讲信义,只谈利益,薛举、李轨、刘武周等人都已经派出使者争取突厥的支持,开出的价码都不低。要想战胜竞争对手,不但要给他们足够优厚的条件,而且还必须要有能言善辩的高之之士才来承担这个任务,在说服突厥出兵支援的同时,还要防止突厥尾大不掉,那样就得不偿失了。目前,能担当这一重任的就只有刘文静了,他责无旁贷地踏上了出使突厥的道路。
始毕可汗对刘文静的到来很冷淡,他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一张口就把重礼许给了突厥人,始毕可汗这才对他热情起来。因为对突厥人来说,谁起兵打谁与他们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只要谁给我足够的好处,我就出兵帮谁,至于是不是符合所谓的道义,那是你们中原人自己的事,所以谁来请求帮忙他们都可以答应。
刘文静一看始毕可汗动心了,就恭恭敬敬地呈上了李渊的书信。始毕可汗看完李渊的文书后在大喜,派出手下猛将康鞘利帅精骑二千、良马千匹,与刘文静一起来帮助李渊。李渊见到刘文静与突厥骑兵和战马一起到来,对他大加赞赏:“非公善辞,何以致此?”给予了刘文静的这次外交活动很高的评价。
李渊起兵以后,根本没有管起兵造反的刘武周,而是直奔长安,驻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便一路追赶而来,紧紧地咬住他们不放,李渊命令出使突厥刚刚归来的刘文静在潼关截击,防止屈突通进入关中,影响到他占据长安。
刘文静接令后迅速修筑了三个营垒,分兵驻守以阻挡屈突通向西突击。营垒刚刚修好,屈突通的前部先锋桑显就到了潼关,二话不说就直接和刘文静开战了,双方大战持续了半日,刘文静的两个营垒被攻破,只有自己亲自驻守的一个还在,桑显和的几次杀甚至都突进了刘文静的营垒,双方一度短兵相接,刘文静也被流矢射中,但营垒始终没丢。
就在这时候,桑显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一看战事大局已定,拿下刘文静只是个时间问题,就命令部队停止了攻击、埋锅做饭,等吃饱肚子再一举拿下刘文静最后一个营垒。刘文静紧紧抓住了这难得的时机夺回了另外两个营垒。正好,从南山归来的数百唐兵游骑又从桑显和的背后杀将过来,刘文静也趁势帅三营士兵呼喊着从正面杀了过去,腹背受敌的桑显和顿时全军溃败,所部人马全被刘文静俘虏。
桑显和的失败让屈突通无力西进,只能全军东撤向洛阳靠近。但是刘文静绝对不会放过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他乘胜一路追击,把。把屈突通层层包围在新安,逃脱无望的屈突通只能投降,被刘文静押送长安。李渊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在后来李世民西征薛仁杲、东征王世充的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
刘文静这一战的胜利意义重大,不但成功把李渊控制的地盘推进到洛阳附近,为唐军后续平定中原准备了前出阵地,也为唐朝收服了一位能征惯战的猛将。
这是刘文静第一次带兵打仗,而且表现不俗,虽然后来在浅水塬也吃过败仗,但和裴寂相比,他在带兵打仗上显然强多了。当然,这场胜利也为他赢得了更高的地位和荣誉,在李渊任大臣相后,他转任大丞相府司马,进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不久,他又出任纳言,担任门下省的长官,位列三品高官,成为宰相之一,地位十分显赫。但他心里还是很不舒服,因为裴寂任尚书右仆射,虽然品秩也是三品,但地位在他之上,而且又得宠于李渊,因此刘文静很不服气,这就是以后二人之间产生龃龉的根源所在。
隋义宁元年(公元年)七月,李世民挂帅西征薛举,刘文静任元帅府长史、殷开山为司马,共同随军出征。两军在浅水塬(今陕西长武县长武塬)对峙期间,正好赶上李世民得了疟疾,他决定坚壁驻守,等自己病好以后再和薛举决战,并一再告诫刘文静不许出战。但刘文静仗着自己在截击屈突通的战斗中取得过胜利,又在殷开山的一再撺掇下,不顾李世民的再三告诫,出兵和薛举进行决战,结果被抄了后路,士卒损失过半,李世民被迫撤兵。
这次失败的后果及其严重,唐军丢掉了进入关中的北方门户高墌城(今陕西省长武县),让长安处于薛举的直接威胁之下。刘文静也被革职夺爵,从宰相变成了平民,他虽然心有不甘,却毫无办法,谁让他贸然出兵招致惨败呢?但他仍然心存希望,因为李世民并没有受到影响,只要李世民还在,他就有复出的机会。
当然,关于这次失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导致战役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李世民的指挥失误,但刘文静主动替李世民承担了兵败的责任,因为李世民一旦倒台,包括刘文静、殷开山在内的这一班人都会跟着倒霉,可能会永远失去复出的机会,如果李世民保住了,他们虽然也会暂时倒霉,但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会随着李世民的复出而重新崛起。所以,这次战役的失败,责任就由刘文静一个人背了,李世民依然是总揽朝政的尚书令。
武德元年(公元年)十一月,为了彻底平定薛仁杲(薛举的长子,薛举暴毙后继任西秦皇帝),李世民再度挂帅西征,这次李世民特意带上了刘文静,再次来到了他们曾经一败涂地的浅水塬,和薛仁杲一对峙就是六十多天。等到薛仁杲粮草耗尽后,他们倾巢而出和薛仁杲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厮杀,最后以薛仁杲的投降结束了战斗,摧毁了薛仁杲新建的都城,收编其精兵一万余人,男女人口五万多人,彻底解除了大唐王朝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
这次胜利让刘文静实现了满血复活,爵位封爵邑统统恢复,而且转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并和李世民、裴寂一起获得了两道免死铁券,就是本文题目中所言“恕二死”的免死金牌,刘文静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俗话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刘文静到了人生的顶点,也就意味着下坡路的开始。
要想知道刘文静后事如何,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