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在线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_p2/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的曾祖,历史上被称为周太王的古公亶父时期。古公亶父是周族另一位值得铭记的祖先,他重修后稷和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豳地的人都很拥戴他。西边的戎狄见豳地被古公亶父搞得风生水起,便动了抢劫的心思。结果,戎狄一来抢,古公亶父二话不说就主动给东西,戎狄部族得到了好处,也就各自回去了。不过,戎狄思来想去,发现豳地的人只擅长农耕,并不善于打架,如果能抢到他们的土地和人民,自己来这里发展,那不是可以捡现成的吗?于是,戎狄组织人力,又一次想攻打豳地。大家很愤怒,我们不能一味地当软柿子呀,想组织反抗,可古公亶父叫停了大家:“他们如果想要人民,你们跟着我,和跟着他们,没啥两样。何必兴师动众去打仗,损害我们自己的父子兄弟呢?”大家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于是,古公亶父干脆让出豳地,带着自己的族人,准备找一个戎狄揍不着的地方待着。这一搬家,就翻过了梁山,来到了岐山脚下。豳地人见古公亶父走了,也不愿意和戎狄为伍,纷纷扶老携幼,追上他的脚步,生死相托。周太王墓,位于今陕西岐山县。换了地盘,队伍也壮大了,古公亶父决定结束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方式,完全抛弃戎狄的习俗,在岐山再次修建城郭、建造房舍,过上更稳定踏实的生活。许多邻国的人听说古公亶父讲仁义,善待民众,在他治下,人人都能奔小康,也都离开故土前来投奔。古公亶父为了管理大家,把所有人按地方分门别类,比如豳地来的住在城市的东北,别的地方来的人住在西北,又设置五种官职分管治安,民众归类清晰,各安其分。在岐山没有戎狄的骚扰,人民生活水平一下达到了幸福的指数,大家感念古公亶父的功劳,忍不住为他编歌曲颂扬,歌词说:“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翻译下来就是,高大的岐山是上天造的,古公亶父来这里开荒,老百姓在这里建造房屋居住,文王让大家享受了安康的日子。岐山真是块好地方呀,希望子孙后代永远保有它!从弃到不窋再到古公亶父,其中还有不少后稷N号,以及虽然名垂竹帛,史书却只以“某某卒,子某某立”这一循环格式概括他们人生的周人先祖,他们并非庸庸碌碌,而是在更伟大的人建立起了基础格调后,他们只需“萧规曹随”,做踏实的工作,践行了守成即可。如前文的那句“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就是他们功绩的表现。古公亶父之后,周朝的基业大定。古公亶父有三个著名的儿子,长子叫太伯,二儿子叫仲雍,但古公亶父比较看好三儿在季历,一来他的母亲太姜出自与周族长期缔结婚姻关系的老伙伴羌族;二来,季历生了个好儿子昌,自小就深得古公亶父的欢心,看他名字的“昌盛”之意,就知道他身上寄托了带领周族人民发扬光大的希望。古公亶父经常在家里说:“如果我们家族能兴盛,一定会在昌身上得到印证。”太伯和仲雍听爹老这么说,心里边明白了老父亲的意图,于是携手离家出走,把周人的继承权交给了三弟,以便将来传到昌身上。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昌就是商朝的西伯,也是周朝的周文王,他的儿子发在祖辈们代代积累的基业上,终于吊民伐罪,取代商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年的大周王朝。从不窋离开夏朝,迁入戎狄之间,再到公刘迁入豳地、古公亶父迁至岐山,以及后面文武二王建立“丰镐”都城、周公营造洛邑,周人经历了一段波折但清晰的迁徙之路。因为周人早期生活在戎狄之间,与中西交流的第一站甘肃等地关系密切,又根据因为“穆天子西征”实为寻祖的说法,史学界提出一种“周人西来”的观点。如果根据文献记载,周人从弃到最后一位失去后稷官位的不窋期间,应该一直只生活在夏都或者邰地,直到不窋才奔到了甘肃境内,而公刘时期又从甘肃迁回了陕西,随后,就一直在陕西兜兜转转。如出土的先周文化遗址郑家坡(咸阳市武功县)、碾子坡(咸阳市长武县)等,均在陕西境内。可知,如果从地缘上来说,即便周人“西来”,最西也不过是从甘肃而来。而若论文化的起源,周人确实曾在甘肃的“戎狄之间”生活过,经历过一段畜牧的方式,甚至或许与更西方来的人产生了交流与融合,但民族的起源向来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复合文明。经过多方的融合,周人已无所谓“西来”,而是早已调和了“东西”,实现“中西结合”了。本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