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旧称灵台蓝染技艺,下同)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工艺中又有蜡缬、绞缬、夹缬等花纹的印染。目前所知蓝染植物约分为四种,有马蓝、木蓝、菘蓝、蓼蓝,灵台县境内大量种植的为菘蓝,又称北板蓝根、大青叶,是一种药材。灵台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南与陕西省长武、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甘肃省崇信、泾川县毗邻,气候环境条件适合板蓝根生长。灵台蓝染技艺主要以素染为主,染出来的布是从浅蓝到深蓝的不同纯色。
从远古至工业化染料出现之前,民间一直流传蓝染技艺,采用沉淀法的制靛工艺,待靛兰渐沉底后过滤出的靛泥,再用草木灰、米酒、麦芽糖在土缸中加水混合搅拌,需数天或数月发酵后才能染色,因发酵后的染液具有生命力,能感知温度、天气使每次染出来的布都有唯一性不可复制,并一次只能染有限的布量,染液需增加米酒、麦芽等营养,休息几日才能恢复工作。灵台蓝染布在明清的名称是药斑布、浇花布。从型版、材料、手法工艺的不同,蓝染又分蓝印花、扎染、蜡染等。蓝染的生产作坊曾十分流行。
我县现有80多岁的老人还有对染坊的记忆,那时候的人们都是自己纺棉花织布,把纺织好的土布送到染坊里,去染成不同深浅的蓝色,妇女们用染好的布给一家人做衣裳。由于蓝染制作流程操作繁琐、费时费力,后来工业化机器染布取代了手工植物蓝染,家庭作坊的染坊无法生存,逐渐消声灭迹,退出的历史舞台。但在我县的农村,还有些老一辈的妇女还有植物染色的经历和记忆,并将这一手艺传授给喜欢植物染色的后代。
发掘、抢救、保护灵台的蓝染技艺,对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具有重要作用,符合现在人们崇尚自然古朴、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灵台蓝染技艺制作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人民喜爱,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收藏价值而被人们所青睐,具有很广泛的市场前景。
年3月,蓝染技艺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来源:县文化中心
编辑:王亚楠
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