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1月17日消息(记者刘昱通讯员白曙红)“有书、有电影、有文艺节目看、有广播听,家里墙上挂名家字画,如今我们农民的生活过得很有文艺范!”枣园镇郭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李拴余高兴地说。
近年来,长武县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乡村延伸,让文化扶贫扮靓农村的群众生活。
精准供给根植文化
为了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长武逐步推进实施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现已建成70个,今年为个行政村配送移动音箱、电脑、室内音响、室外音箱、投影仪、功放机、话筒、图书、秧歌服等文化器材总计万元。为8个移民扶贫点配送了图书、社火头帽及服饰、音箱等文化器材,总计16万元。
注重学习涵养家风
多年来,长武坚持开展“耕读·修身·齐家”和谐家庭建设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热爱读书、重视家风的浓厚氛围。建立农家书屋长效运行机制。在做好借阅登记管理的基础上,为贫困户提供纸笔等阅读服务,推介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介绍实用农技及科学生活等书籍,引导贫困户学习最新脱贫政策动态、科学技术;各包村单位为贫困群众赠送国学经典、科学知识、致富技能等书籍,引导他们树立脱贫致富信心,掌握致富技能;组织城区学生与留守儿童,残疾、贫困儿童结对子,为他们捐赠、传递爱心图书,让弱势群体有书看;组织我县书法家深入各贫困村义务为群众书写家训格言,引导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劳动致富,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群众“点菜”政府“买单”
群众的幸福感的第一步是吃饱穿暖,第二步就是精神文明建设。长武尊重老百姓的主体意愿,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推行菜单式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更符合群众口味。春节前,深入各村开展春联义写、家风家训义写等活动,营造了年味、鼓舞了干劲;以群众身边脱贫攻坚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演了快板《扶贫路上》《精准扶贫一路歌》《教育扶贫奏凯歌》《健康扶贫惠万家》,编排了情景剧《第一书记》、诗歌《走在小康路上》、眉户剧《惠老大脱贫记》《夫妻同心奔小康》等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节目,在各贫困村巡回演出。据了解,今年共开展戏曲进乡村60场次、扶贫扶志演出20场次、扫黑除恶演出12场次。一些镇村还举办了农民丰收节、脱贫攻坚文艺演出、摄影展等活动。长武数字电影服务队在全县各行政村播放了扶贫、禁毒、扫黑除恶等为主题的宣传电影,全县各村都组建了自己的广场舞蹈队,一些村还成立了秦腔自乐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麻将风、赌博风的漫延,营造了健康、和谐、文明的农村社会氛围。
用强喇叭声入人心
近年来,全县各行政村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喇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贴地气的宣传优势,及时有效地向村民传递脱贫攻坚动态,解读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公布自主脱贫典型、好公婆、好媳妇、红黑榜等评选结果,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发挥了文化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传递出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传承非遗战胜贫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近年来,长武以“传承文化,实现小康”为原则,将刺绣、剪纸、酿酒、地方小吃等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连续三年在元宵节期举办“传承文脉·记住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扶贫特色产业展,扩大长武非遗影响力。成立了锦源手工艺合作社、倩倩手工艺合作社,让金醇古酒业发挥带贫益贫作用,在田惠村、郭村、二厂村、青龙山、十里铺村、代家岭村等地开办农家乐,发挥长武饮食文化的带贫作用。同时,让长武非遗搭上互联网的平台,走向全国各地,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收入。有效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守护脱贫成果,开拓了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精准扶贫的双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