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丝绸之路上的绿色设计,泾河中游建筑是 [复制链接]

1#

一、泾河中游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泾河,古称泾水,地处*土高原中部,处于六盘山和子午岭之间,跨今陕西、甘肃和宁夏三个省,全流域内各级支流均深切于梁、塬、峁,*土沟壑镶嵌其中,*土地貌景观独特。其是*河的二级支流、也是渭河的最大支流。

泾河中游流域属西北内陆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降水年际间变化的差异显著,旱灾亦较为频繁多发。目前,该流域内地表植被稀疏、*土遍布,地表主要以草地、农田覆盖为主。

该流域内植被包括林地、草地和农作物三大类;主要粮食作物多为小麦、玉米、荞麦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甜菜、瓜果等。

泾河流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该流域内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周王朝的发迹,同时在周王朝之后也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印迹。周代之后,秦、汉、唐均在泾河中游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

其中,始于淳化县、终于内蒙古的秦直道的修建,促进了该流域同其他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以周礼儒家文化为主兼具多种文化的独特历史文化体系。

该流域亦位于丝绸之路的西线,古道驼铃,商贾穿梭,至今仍保有大量相关历史遗迹和丝路文物,如长武县昭仁寺、彬县大佛寺石窟以及唐三彩俑等,均体现着当时的繁荣景象。

泾河流域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精神以及制度文化,留下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民居建筑依托于传统村落而存在,同时也是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不仅凝结着历史的记忆,还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作为同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行为联系紧密的文化要素,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不仅展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和观念信仰,还表达了深层次的地域精神内涵。

该流域内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经过人类的社会群体活动和思想建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并作为文化推动力,对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的进一步发展起着积极正向的作用。

二、泾河中游流域传统建筑的价值

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承载着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地缘与血缘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蕴藏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虽然在建筑型制、建筑规模及纪念意义方面,稍逊于宫殿或宗教建筑,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其所属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技术及社会文化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泾河流域内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备和当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相交融的优势,它们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用材经济、加工技术简单且易于施工、节省人力、节约土地。

其在各方面所体现的朴素的绿色观念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绿色建筑理念不谋而合,且其营造技术和所体现的文化充分融合了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层面,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因此研究该流域内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绿色设计理念,不仅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发掘其“技术”与“文化”的内在规律,以期为渭河流域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筑提供有益的思路。

泾河中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历经长期历史发展,至明清时期基本定型。

在泾河流域内探索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中存在的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地域传统民居建筑形态所体现的技术逻辑性、文化性、时代性特征,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技术与文化的哲学思考、抵抗文化趋同与地域性消退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对泾河中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与学习,更是能够同时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启迪。

三、泾河流域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绿色设计理念

泾河中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建筑形态,是诸多要素一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其成因更是离不开“技术”与“文化”的影响。

“技术——文化”体系中的器物层属于“物化技术”,在该流域内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中则多指营造技术与防护技术,这二者对该流域内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形成起着“技术”上的关键性作用。

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营造经验为泾河中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理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该流域内传统民居建筑在营造时,“就地取材”是其对材料选取使用所遵循的基本依据,不仅顺应与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使其的附属能源消耗大大减少。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营造方式充分体现着流域内人们顺应自然的营造理念,充分的利用周边环境而不是以人的意志去改造、破坏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现有材料去营造理想的家园,不仅节约着营造成本,同时也使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共生共存的理想境界。

同时,泾河中游流域内的聚居环境营造遵从着和中有变的外部环境,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该流域内和中有变的外部环境正是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适度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结果,基于这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才得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真正的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该流域内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更是一种独立的、私密的空间环境,是人与天、地、心和谐统一的精神场所。该流域内传统民居建筑不张扬、低调的风格特征创造出亲切宜人、和谐统一的内部空间。

当地建筑的“技术——文化”体系中,“观念层”作为“文化”系统的整体核心,其环境营造理念和富有文化内涵的装饰构件不仅对聚居环境的营造产生着影响,更是体现出视觉形态中的文化观念,体现着流域内人们的价值观念及民居地域观念。

该流域内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形态,不追求奢靡华贵,而是以经济适用为首要目的,“节制适度”的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需求;加之其构造形态虽不奢华,但仍以既定的美学规律加以修饰,在承担其基本荷载的同时,处处体现出实用、朴素的力学之美,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简朴的建筑风格,体现着流域内人们憨厚、质朴的性格。

这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适当、节约,使传统民居建筑形态能够可持续稳态发展的“节制适度”绿色设计理念,正与我们当今所追求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结语

在历经古人长时期建设活动后逐渐发展及演变而成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在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重要劳动成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绿色设计理念,即体现着独特的地域营造方法,同时也包含了传统的哲学营造思想。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冲突之下,历经了千百年岁月才形成的传统民居建筑,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建筑设计营造经验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面临着失去保护和传承的严重威胁。

如何汲取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应用适宜的绿色设计理念,抵抗文化趋同与地域性消退,实现促进新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民居建筑发展的时代课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