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知青楼姚骏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医院订阅哦!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是上世纪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

当时,高等院校尚未恢复招生,各种带有浓厚*治色彩的宣传,使一批批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在升学无门,就业无路的情势下,或怀着反修防修、锻炼成长的豪情壮志,或无可奈何地"随大流",或带着难言的苦衷,远离父母,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到边疆去"接受再教育"。

上山下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去内蒙、*、东北、云南等地的大型生产建设兵团;另一种是去偏远、落后、贫穷的农村插队落户,建立知青点,自食其力。

在全国各地知青下乡插队的地方,都有以安置知青居住的知青点、知青房、知青窑洞、知青楼等。

在这些众多知青居住、生产、生活过的地方,陕西省长武县亭口镇安华村的知青楼,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从年代及保存完整上,都令人感到惊奇。

安华知青楼位于长武县亭口镇安华村以西的石坡上,距国道仅米。是当时长武县唯一、全咸阳地区屈指可数的一个集中安置点。是展示上世纪年代城市知识青年接受农村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场所。

知青楼建于年,座西面东,上下三层。一、二层为青砖石箍窑,结构独特,仿照陕箍窑风格;三层为砖木瓦房,因集中安置知青,取名"知青楼"。

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广大初、高中毕业的城市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年,长武县亭口全镇,除了亭南、亭北、杨厂外,其它各村都安置了从省城西安来的知识青年。这些知青,都散居在家庭成份较好的农民家里,实行"统一用餐,分散居住。"和农民朋友同劳动、同学习、同工同酬。

年,长武县委决定,将县城根正苗红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决定集中安置。地址选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副产品发展较好的亭口公社安华村。

当时的安华村是长武县的"小江南",是咸阳地区、长武县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安华村在没有向上级要一分钱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建起了知青楼。先后安置知青50多名。年末,安华知青除在插队期间参*、招工外,其余全部返回县城安置就业。如今,知青楼早已人去楼空,它是知青芳华的年轮,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屹立在石坡上,守望身边滔滔的泾水,川流的国道,见证着安华村的发展与变化。

走近安华知青楼,如果不是周边是山,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位于咸阳渭北*土高原"北五县"最西北方向的长武县,更想不到这座知青楼是当时亭口公社安华村自己兴建的。靠外边的是两层,靠国道的是三层。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山区县城的一个村子,在上世纪年代初能建这样高标准的楼房,在当时绝对称得上奇迹和壮举。

楼的两端,用石头砌成,且箍成弓型窑洞,一来堆放杂物、农具、饲养牲口,二来用于厨房、灶堂。楼是一律地用砖砌成,柱子较多,走廊上的栏杆,用砖和水泥砌成,虽然低矮,但很坚固。我用手到处摇动,没有丝毫摇摆。

门窗是全实木的,玻璃齐全。据说知青回城后,当地村民在这里居住过。偶然可以看见门外旁的泥质烟囱,不用问,是知青做饭或烧炕用的。虽然知青楼的门全部上锁,但是院子异常干净。透过窗户玻璃朝里看去,地面全是土脚地,有的地面还有粮囤的痕迹。靠里墙的一面,清一色地盘有土炕。长武属山地寒冷地带,产煤,当地人素有用煤冬天烧火炕取暖的习惯。安华村安置的都是长武本地知青,所以我想,烧炕越冬应是他们普遍的习俗。当我正为如何登上三楼发愁时,陪同我的当地朋友把我引到了最北边靠国道的一侧楼梯。楼梯是外楼梯,露天、砖砌的。虽然好久没有人走,砖损、破败、杂草多,但踩在脚下还是那么平稳。从这里先到三楼楼背后,同时期的土木结构瓦房,有的缺门、有的少窗、有的没顶、有的坍塌。较瓦房更早的,还有土崖下的几孔老窑洞。这正好反映了当地人从住土窑洞到土木瓦房,从住土木瓦房到砖混楼房的变迁发展史。

或者从另一角度分析,当年安华的贫下中农有的住窑洞,有的住瓦房。但为了响应*的号召,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华村父老乡亲勒紧裤腰带,挤出家里钱,给知青建起了最好的楼房。走进三楼走廊,颀长而笔直,怀旧且温馨。金灿灿的阳光泼洒下来,照了楼宇,亮了走廊。极目远眺,山丘如蒙古包、河流似细飘带,知青楼仿佛累了,清静、寂静、安静地没有声响,却使我内心激荡起阵阵涟漪。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安华知青楼承载着知青当年的韶华、热血、梦想,装载着他们的劳动、学习、生活,满载着他们的阅历、爱情、收获。使他们从安华这个同一点出发,抵达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知青是一代热血青年人生的烙印,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经历和回忆。长武县当年知青的这段生活,他们不会忘记安华知青楼;同样,50多位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共同经历的这段不平凡岁月,安华知青楼就是历史明证。

作者简介/p>

姚骏骊,资深媒体人、知名作家、青年文化学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大秦岭父亲山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供职于陕西日报社,任陕西日报秦岭诗社副会长。已发表作品多万字,自3年以来,著有《跋涉者》《吹糠见米》等6部文集。2年,被陕西省文联评为“二十世纪陕西文艺散文百家”。传略被录入《百年陕西文艺经典》。

大家都在看重回北水沟

亭口派出所破获8.18系列盗窃电缆案

崛起的长武

冬日里的长武美食速递,让寒风和低温靠边站!

长武法院公布年第二期失信人员名单

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