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万企帮万村迈向万企兴万村西部 [复制链接]

1#


  累计家民营企业参与,投入资金约66.55亿元,使个村近万人受益……回望过去五年,陕西省民营企业用智慧与爱心书写责任担当,努力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路径,谱写出“万企帮万村”的时代篇章。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助力乡村振兴,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的号角已经吹响。从“帮”到“兴”,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相同。站在新起点上,陕西省民营企业该如何再发力,续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农户”变“员工”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


  8月10日,在陕西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上,24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共同发起倡议,号召广大民营企业继续投身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让乡村成为美丽家园。


  万企“兴”万村,兴什么、怎么兴?


  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需要全面转变目标任务、思路观念、工作方式、帮扶举措等,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立足自身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配置资源高效等优势,陕西省广大民营企业一直创新和思考着。


  在商洛市商州区,生长在沟沟岔岔里的菊芋,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蛋蛋”。依托地理气候等自然优势,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通过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将3万余名农户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当前,企业按照“订单农业”模式与种植户合作,通过布局菊芋产业、与洛南音乐小镇等合作,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逐步形成了“赏秦岭美景、游特色小镇、观产业园区、品菊芋产品”特色旅游模式,实现了特色农业与大健康、大旅游的深度融合。


  变短期帮扶为长期合作,更注重乡村整体发展。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探索下,陕西省越来越多的普通农民“变身”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创客等,成为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陕西省逾家民营企业的带动下,8万余人实现了就业,从‘农户’变成了‘员工’。下一步,广大民企要通过多样的合作模式,持续推进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蓄势添能。”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输血”变“造血”


  8月25日,家住咸阳市长武县二厂村的刘兴瑞起了个大早,喂草添水、打扫驴棚,一点儿不敢马虎。


  这间驴棚,可是他的“宝贝”。年过六旬的刘兴瑞身患残疾,前些年老伴和儿子相继去世,日子过得很是恓惶。在刘兴瑞一没资金、二没技术的情况下,陕西鑫响驴业有限公司“对症下药”,为他盖了一座驴棚,引进5头优质肉驴,并定期指派员工为其传授养殖技术、讲解疾病预防知识。


  “靠着党的好政策、企业的帮助,我有了新营生和新技术,以后生活不用发愁了!”刘兴瑞乐呵呵地说。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万企帮万村”升级为“万企兴万村”,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决策、创新路径。新的起跑线上,让更多农民像刘兴瑞一样,以“渔”得“鱼”、有长久稳定致富的能力,尤为关键。


  而这,并不是民营企业的“独角戏”,更需要财政金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自8月10日陕西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各方各界已经行动起来——


  省乡村振兴局把相关项目优先纳入项目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推动各项优惠政策落细落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助各大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命名一批示范项目和基地,加强对参与企业的支持;各地工商联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促成并落地一批回报家乡的好项目……


  筑梦田垄间,奋斗于乡野。如今,乘着“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东风,在一个个蕴含无限潜力的乡村大舞台,陕西省多方力量正不断汇聚,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刘枫)

来源:陕西日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