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截至年,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1镇、个行*村、29万人口。
『历史沿革』
秦(前~前)时,属内史,为栒邑县。秦始皇并六国后,为别于诸郡,特称京师为内史。《通鉴注》说:“秦内史兼治汉三辅”。《十道志》说:“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旬邑县地处三辅,或曰处关中,正属内史。战国秦置栒邑县,秦统一后,因之不变,仍为栒邑县。西汉(前~8)时,属右扶风,仍为栒邑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元年(前)属雍国(秦灭,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二年属中地郡,九年(前)属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属右扶风。右扶风统县21,栒邑序列11。
新莽(9~23)时,属京尉郡,仍为栒邑县。《三辅*图》:“王莽分三辅为六都尉,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10县,属京尉大夫。”东汉(25~)时,属司隶校尉部右扶风,仍为栒邑县。《后汉书·郡国》一:司隶右扶风统县15,栒邑序列12。三国(~)时,属魏之雍州扶风郡,后改属新平郡,仍为栒邑县,后省。据《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记载,魏的扶风郡统县15,栒邑序列12。兴平元年()曹操分扶风、安定2郡数县设新平郡,栒邑属之。至文帝*初七年()已无栒邑名。雍正《陕西通志》说)“魏省栒邑”。
西晋(~)时,旬邑县境置有3县,均属泾州新平郡,一为三水县。《中国地名大辞典》于“栒邑”条说:“北魏徙三水来治。”《陕西地理沿革》说:“汉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设三水县,北魏太延二年()迁设于今旬邑县。”《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说:三水县属新平郡。《魏书·地形志》下:泾州统郡6,其三为新平;新平郡统县4,其三为三水。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二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二为爰得县。西汉爰得县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北魏迁设来县。三为高平县。西汉高平县设于今宁夏固原县境,北魏迁设来县。
北朝西魏(~)时,先属恒州,次属南豳州新平郡,后属豳州新平郡,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西魏置恒州,亦汉栒邑地。”雍正《陕西通志·西魏州郡县统属考》:恒州辖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西魏大统元年()曾于县内兼设恒州(实为侨设),不久即废。”《辞海·历史地理》于“南豳州”条说:“州名。北魏置。以州境北有豳州相对而得名,治所在白土(今彬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泾川地。”南豳州于西魏废帝二年()改为豳州。《陕西地理沿革》:西魏豳州新平郡辖有三水县。北朝北周(~)时,撤销爰得、高平2县,辖地并入三水县,属豳州新平郡。雍正《陕西通志·北周州郡县统属考》:豳州新平郡辖白土、三水、永寿3县。
隋(~)时,先属豳州,次属北地郡,后属新平郡,为三水县。《元和郡县志》:三水于“开皇三年()以县属豳州”。《辞海·历史地理》:“北地郡,大业初改豳州置。治所在安定(今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合水、正宁、庆阳南境及陕西旬邑、彬县。”《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隋北地郡义宁元年()领安定、罗川、襄乐、朋原、新平、三水6县,二年()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唐(~)时,属京畿道邠州,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大唐分置15郡,此(古雍州)为京畿关内道”。京畿道的邠州,按《通典》所列统4县,三水序列2。《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形》一、《元和郡县志》、雍正《陕西通志》、清代各版《三水县志》等,均谓邠州统有三水县。
五代(~)时,先后出现10国,是唐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延续,旬邑县先后属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邠州,仍为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旬邑县沿革表》列五代梁、唐、晋、汉、周均有三水县,均属邠州。北宋(~)时,属永兴*路邠州,为三水县。《宋史·地理》三:永兴*路邠州统县5,三水序列3。《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同此。金(~)时,属庆原路邠州,为三水县。《金史·地理志》下:庆原路邠州统5县,三水序列末。《西安府志》:三水“唐属邠州,金因之”。
元(~)时,初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为三水县,至元七年()并入淳化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中国历史地图集》七册13~14图,元陕西行省巩昌路辖县标有三水。关于并入淳化时间,《元史·地理》三、《大清一统志》《元代行*地理研究·沿革陕西》、雍正《陕西通志》等都说是“元至元七年”(),而清康熙、同治《三水县志》《创修城池记》等却说是“元至正十八年”(8)。但“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的最后一个年号,至正十八年到元亡只有10年时间,如果这时并入淳化,可以说觅代存设三水县。今查《大元一统志》中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领县2,为新平及淳化,无三水县。各版旧县志于“官属”类中,金县令后紧接明县令名,中缺元县令,据此,“至正”显系“至元”之误,并入淳化时间,当以元至元七年()为准。淳化县,按《元史·地理志》三所载,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
明(~)时,属陕西布*使司西安府邠州,初仍并归淳化县,后复置为三水县。《明史·地理》三于“三水”注说:“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县地置”。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三:“成化十三年始割淳化十六里置此邑(指三水县)。”《创修城池记》:“成化丁酉(十三年),居民思复故邑,上陈制下,仍立三水为县。”《雍大记》、各版旧县志说法同此。可见,成化十三年前,三水仍并入淳化;成化十三年,和淳化分置,三水复为县。《大明一统志》:陕西布*使司西安府邠州领县2,为淳化、三水。清(~)时,属陕西省凤邠道邠州直隶州,为三水县。《清史稿·地理》十于“邠州直隶州”注说:“隶凤邠道……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3,三水、淳化、长武。”《大清一统志》、雍正《陕西通志》等同此。
中华民国(~9)时,依据《全国行*区划一览表》《全国行*区划表》《现行行*区划一览表蒡、《中华民国省道县区域表》《全国行*区域简表》《行*区域》及旧《辞海》“附条”等记载,初仍为三水县,民国3年()1月,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始属陕西省凤邠道,民国2年()3月属陕中道,民国14年()9月属关中道,民国17年()撤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6年()属陕西省第七行*督察区,民国33年(4)8月改属第二行*督察区,民国36年(7)又复属第七行*督察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5月7日,在中共栒邑区委领导下,许才升率领旬邑县农民武装暴动,攻克县城。12日成立栒邑县临时苏维埃*府。30日起义失败。但从此以后,国民*栒邑县*权,名义上管理全县,实际上辖区仅限于今旬邑县的城关、张洪、原底、太峪等乡镇,不到县境的一半,并日趋缩小;其他乡镇,或为革命活动区,或为革命*权区。革命*权的中心区,先后在本境的有:关中分区原为关中特委,年11月设,区苏维埃*府驻今马家堡。年9月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专员公署仍驻马家堡。0年初迁驻今看花宫,8月迁驻今马栏。9年5月迁往三原。
新正县年8月,在旬邑县及甘肃正宁县交界成立正栒邠革命委员念,年10月改为新正县,驻马家堡,0年迁驻看花宫,1年迁驻阳坡头。设有4区21乡,共户,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北部、东北部及甘肃正宁县南部、东部。赤水县年2月,成立赤淳县苏维埃*府,10月撤销,在所辖东区改设淳耀县苏维埃*府,西区改设赤水县苏维埃*府。赤水县*府年3月从淳化县马家山迁至旬邑县今土桥马家庄,1年3月迁往淳化县中嘴。设有4区26乡,共户,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清塬、石门、土桥及淳化县十里塬、华家山以北地区。永红县年10月16日,在今旬邑县底庙郭村成立,辖3乡26村,人口1.1万,面积65平方公里。年5月撤销。马栏县9年5月,在今旬邑县马栏设立,9月撤销。
栒邑县7年5月22日,成立栒邑县*务委员会,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8年4月,陕甘宁边区发展,栒邑县*务委员会*区扩大到今旬邑城关、太村、张洪、原底、郑家等乡镇。9年2月12日撤销栒邑县*务委员会,成立栒邑县人民*府,3月改属陕甘宁边区西府分区。7月栒邑县*府迁入县城内。9年5月20日,陕甘宁边区*府*务委员会决定,栒邑县归属邠县分区,新正县、赤水县归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6月20日,将原新正县所梏三区、四区、六区,赤水县所辖四区、五区,划归栒邑县,9月把马栏也划归栒邑县,仍属邠县分区。至此,全境一统于栒邑县,结束了数县并立,县域分割,县*不一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区沿革》《中国近代*区表》记载,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府成立,栒邑县属陕西省邠县分区。年5月2日,划归成阳专区。年1月23日,撤销咸阳专区,栒邑县划属陕西省宝鸡专区。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栒邑县改由陕西省直辖。年12月合大县,撤销栒邑县,和长武同时并入彬县,直属陕西省。1年12月划归咸阳市。年8月22日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同时复设陕西省咸阳专区,旬邑县属之。年9月10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改为旬邑县。年咸阳专区改称咸阳地区,辖旬邑等13县。3年10月5日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旬邑县受辖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