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琳
马合盛茶号是有清代西北最有名的茶商世家之一。马家祖籍山西,后移陕西,明末清初迁甘肃,定居于镇藩(今民勤),经营茶业,总栈设兰州市衢(今中山路)。清朝中叶兴旺发达,号称甘肃巨富。
马家之所以定居民勤而非兰州,一则是最初落脚地,祖宗之根所在。二则便于饲养骆驼,以做运茶工具。相传仅白骆驼就有峰之多,可见数量之庞大。清末马家先后捐朝廷白银50万两,授员外护国郎,诰封赀政大夫。
清末兰州经营茶业的商号有40多家,高峰时每年
经销的茶达几百万斤。清光绪十三年新泰和等8家东
商(陕西邦)领取茶票张,计茶万斤(老秤每斤
约合克,下同),其中马合盛有茶票31张,合茶砖
块斤;而新泰和为茶票82张,合茶砖
块斤,可见此时的马合盛已呈颓势。
马合盛以销售湖南副茶为主,不营别业。所谓副茶,就是今天的茯茶,也称湖茶、府茶、福茶等,新中国成立后以益阳茯茶闻名西北。马家的茶主要采自安化,以叶多梗少、结实味美而得名,尤其是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蒙古族,除饮用一部分包头市场的川茶、米心茶外,特别喜欢马家的湖南副茶。副茶每块老秤5斤,包装上印“大引商人马合盛”字样,以茶交换马匹、皮毛、药材等。由于讲究诚信,与边民关系和睦,一些小的民族纠纷,清政府往往指令茶号出面调解。
民初,马合盛到安化采买茶叶,先向省财政厅请领引茶,办理茶票,缴纳税款,备案经营。由于交通不便,采办人必须在开春前提早到达安化。到安化茶区后,先后茶农低价收购黑毛茶,包装成90斤一包以便运输。从资江边各茶市码头上船,每包小力钱26文。从安化经水运到益阳,每包水脚钱一两三钱六毫银。由益阳入洞庭进长江到汉口,每包水脚二两四钱银。从汉口入汉水到老河口,每包水脚三两一钱银。由老河口车拉马驮到紫荆关,27包为一载,每载运钱四千六百文,每包茶在关上照票钱十文,每千斤加底子钱三十八文,又担头钱三文。由紫荆关发龙驹寨,由龙驹寨分发渭南、西安,再由两地发泾阳。
抵泾阳后,由茶庄(私人开设的茶叶作坊)再加工,先把长梗大叶剁碎,再用大铁锅炒制,约量倒入固定加封的木套里,筑成合干重5斤的砖块,封口后垒块发花并晒干,沓上“大引商人马合盛”字号和代表官方认证的五环相连印章,即告妥当。由于历年运茶量大,新茶抵达后往往先入库,加工的多半是以前的陈料,茶味更为醇厚地道。砖茶由泾阳起装,以骡马、骆驼运输,经长武、泾川、平凉、隆德、静宁、定西等地到达兰州(皋兰县),直入山字石官茶库,再上税出售。通过提茶手续,行销西北各省。
年抗日战争开始,日寇占领汉口,封锁了长江,江南茶叶大量运往日本,马合盛停业,甘肃茶业整体衰落。
本文来源:益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