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周人从何而来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综 [复制链接]

1#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今天西北的陕甘地区,有着不少和周朝有关的旅游景点。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西周都城镐京,在西安市长安区有丰镐遗址和丰镐遗址车马坑陈列馆;再往前就是周人的宗庙所在地周原,在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交界处有周原遗址和周原博物馆。这些景点有考古遗址作为支撑,是货真价实的周人遗迹,没有疑问。当然还有一些景点却来自后人的发明创造。这些景点不能完全说是无中生有,但至今却没有考古证据作为支撑。

这些景点主要包括,今天西安、咸阳一带的“周王陵”,根据考古发现,实际上更多是秦陵和汉陵;还有就是咸阳市武功县的姜嫄墓、后稷祠、后稷教稼台;庆阳市庆州县的周祖陵(不窋墓);咸阳市彬州市的公刘墓,等等。虽然我们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幅周人迁徙的路线图:后稷(有邰氏,今武功)——不窋(戎狄之间,今庆州)——公刘(豳,今彬州、旬邑),这三个地点,大概有邰氏最南,戎狄之间最北,相距余公里,而豳正好在两点之间。

但是,这些地点的坐标,均来自汉晋以来的注疏,并非先秦文献的书写。先秦文献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地名的语焉不详,这给后人研究带来很多不便。但是一旦有一种说法形成,后来说法就很难推翻前说。所以周人发源于陕西说,在古代一般没有质疑。但近代开始却有人提出“周人发源于山西说”,此说最早主张者是钱穆先生在《周初地理考》中,之后王玉哲先生有《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一文,指出西周春秋时姬姓、姜姓古国都在山西为多。

随着近现代考古学的开展,周人起源的问题似乎能得到更深的探讨。邹衡先生在《论先周文化》指出,先周文化存在两种类型明显不同的陶器,其中分为分档鬲和联档鬲两种,这两种鬲追根溯源,可以分别对应甘肃临洮的辛店寺洼文化和山西太原的光社文化。既然周人的主体是姬族和姜族,那么姬族就来自于山西,而姜族就来自于甘肃。这两支文化代表的族群在陕西岐山会合,也就是周太王时的周国建立。

但是仍然有许多学者倾向从陕西本土寻找依据。年,宝鸡扶风的刘家遗址与咸阳武功的郑家坡遗址被发现,参与考古的尹盛平和任周方先生,认为以上两处遗址代表姜戎文化与先周文化,他们的区别同样以分档鬲和联档鬲为标志,但郑家坡联档鬲并非来自山西光社文化,而是来自于宝鸡岐山的客省庄二期文化双庵类型,所以周人当是渭水土著。

也有学者如胡谦盈先生不认可以分档鬲和联档鬲区分姜姓与姬姓,而是认为姬姓、姜姓根本不可分,都是来自于戎狄,其将年发现的咸阳长武碾子坡遗址作为先周遗址之一,看重的是碾子坡遗址反映的畜牧业发达,以此认为周人来自泾水流域的长武、庆阳一带。也有学者同样不认可以分档鬲和联档鬲区分,但却又认可以长武碾子坡遗址作为姬姓周人来源,如李峰先生主张从泾水流域去寻找周人的源头。

虽然以上观点存在诸多分歧,但也蕴含着相对一致的看法,即分档鬲更多来自西边,而联档鬲更多来自东边,关键是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第一个问题是,仅凭分档鬲和联档鬲这一特征是否能区分两支族群?历史学家王明珂提到,不少学者批评将器物分类与社会结群联系起来的观点,实际上在民族考古中也往往缺乏一致性;而族群更多也是以自我认同来界定,不一定与客观的语言、体质和文化类型吻合。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这能代表两大族群,那么是否就是姜姓与姬姓?这是考古材料本身无法解释的,仍然要回归文献资料去考察。根据《诗经·大雅·生民》,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姓“姜”,那么姬姓出于姜姓似乎没有疑问;但是在另一篇《大雅·绵》中,却说公亶父迁至岐山,才娶得姜姓之女为妻,这似乎又反映在太王时期姬姓才与姜姓合流,而且我们前文提到《生民》只能算祖先神话,那么姬姓与姜姓,似乎又是不同的两个部落。

不管是考古学或者文献学,因为本身的局限都很难走通,还有一条途径就是古文字学。

与周人族属有关的有“姬”姓和“周”氏。甲骨文提到两种不同的“姬”,一种“姬”是用来祭祀的女性人牲,一种是会呼风唤雨的女性神灵,均与族属无关,不能与周人的姬姓联系起来。实际上,虽然《史记·周本纪》说舜赐后稷为姬姓,但上文提到这并不是历史事实。周人姬姓当来自于西周建立之后,这个在下文也会提到。总之,在商代还没有姬姓族群存在的证据。

再看“周”。甲骨文也提到两种不同的“周”,一种“周”取“舟”之音,而与“琱(雕)”同义,表示的是矿石,甲骨文多次提到“凿周”并非讨伐周人,而是采集矿石;另一种“周”是地名、族属,有“周侯”“周方”“妇周”“妣庚周”等记载,这个周或许因盛产矿石而得名,具体位置却很难考证。而且“周”在商王武丁时期就常见了,但文献中却说周人是从太王亶父时期才从豳迁周,那么是否就是周人同样存在疑问。

最后一个与周人可能有关的就是“分”了。“豳”与“邠”可互通,后世常写作“邠”。今本《竹书纪年》就提到邠侯高圉、亚圉、祖绀先后被商王册封,到太王时迁都于岐。那么,在太王之前的周人,应该是“邠”而不是“周”。在甲骨文中,“汾”确实有作族属解,其中就有“汾方”“侯汾”,“汾”“邠”都从“分”,有可能就在山西汾水流域。这又回到开始的周人源于陕西还是山西的问题。

综上所述,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在探讨族源问题上,都存在本身的缺陷。我们大致能知道的是,周人发源于西北地区一带,甘肃泾水、陕西渭水、山西汾水可能都有先周活动的足迹。在这个范围里寻找出一个明确的地点,实际上非常困难。个人更加倾向山西一说,但也不敢说是不刊之论。文献传递给我们的主要信息,实际上不是周人对族群起源的追忆,而是周人对族群意识的塑造。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